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 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期,居住在塞外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其中,匈奴遍居西北诸郡,尤以并州、河东诸郡居多;鲜卑各部中,东部鲜卑从云中、五原东抵辽水,北部鲜卑进入云中、五原、定襄诸郡,西部鲜卑活动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羯人主要居住在并州上党郡、新兴郡一带,其中上党羯人隶属于匈奴左部,石勒...2023-09-27
  • 契丹的历史文化认同与辽朝的建立  历史上,我国北方曾存在、活跃过许多民族,少数得以建政权者大多是乍起乍兴,更多的则是作为部族群体,活动一段时期便融合进其他民族中。契丹作为一个部族群体活动了500余年,契丹真正建立政权,是在916年耶律阿保机废除契丹可汗的选举制,确立皇权世袭制。契丹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2023-09-19
  • 周、秦两次一统: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古人常常使用“大一统”一词来形容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大,指的是重视、尊重;一统,指的是天下诸侯之“统”,皆系于周天子。《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这是说王者...2023-09-12
  • “歇家”:青藏地区与内地贸易的纽带  从历史渊源看,“歇家”一词比较明确的历史记载出现在明代,系指客店,即行旅和商人歇脚之店,全国各地的客店均有称为“歇家”的。至明清时期,“歇家”的称谓更多流行于青藏地区。2023-09-06
  • 西域都护:守卫西域,建设边疆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保护南、北两道。早在汉武帝、昭帝时期,就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渠犁(今新疆尉犁县一带)等地屯田,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给往来使者。这一做法为设置西域都护积累了经验。2023-08-31
  • 各民族共同开发江南  东汉末期到三国初期(184年—226年),在历经半个世纪左右的战乱灾荒后,整个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关中地区这些主要的经济区遭到严重破坏。西晋至十六国时期,战乱不断,灾荒、饥馑、疾疫流行,北方经济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与北方地区不同的是,六朝时期的南方地区相对安定,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迎...2023-08-22
  • 1 2 3 4 5 下一页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