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新疆博州:中国西部的第一门户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相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界长达380千米,有“中国西部第一门户”之称。全州总面积24896平方千米,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和阿拉山口市以及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11个团场分布于境内。总人口48万(含兵团农五师)。聚居着35个民族,人口超过万人的有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五个民族,博乐市为自治州首府和农五师师部所在地。

      "博尔塔拉"是蒙古语,汉语译为"青色的草原"。其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博尔塔拉曾为塞种人的游牧地。西汉初,博尔塔拉相继为月氏、匈奴、乌孙等的游牧地。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派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博尔塔拉归其节制。直到唐代,博尔塔拉才以"双河"的名字出现于史册中。1950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精河、博乐两县,揭开了博尔塔拉历史的新纪元。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并相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1955年2月20日,改“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84年始设州、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5年撤销博乐县,成立博乐市。

      博尔塔拉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现在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312国道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对外可直达荷兰的鹿特丹,有中亚、欧洲庞大的市场,对内可直达连云港,有广阔的内陆腹地。G30国家高速公路(连霍高速)纵贯博州全境,精伊霍铁路和乌精铁路复线交汇于此,中哈石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管道穿境而过,博乐飞机场的通航,使博州成为“东联西出”、“西引东进”的黄金枢纽。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巴尔虎布里亚特和卫拉特三种方言。博尔塔拉境内的察哈尔蒙古原讲内蒙古方言,因西迁与卫拉特蒙古(主要是土尔扈特蒙古)长期相处,语言相习,除少部分口语发音略有不同处,已普遍讲卫拉特方言。蒙古文分胡都木蒙文和托忒蒙古文两种,博州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他们现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内蒙古《萨满鼓舞》——萨满教是古代蒙古人的原始宗教

      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从元朝开始信仰藏传佛教。藏语把僧人尊称"喇嘛"(意为上人、师傅),因此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兰教。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食品有奶制品、抓饭、烤全羊、牛羊肉、烤羊肉串、烤包子、馕、油炸食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喜欢食用牛羊肉之外,他们也开始食用鱼虾等海味品,其饭菜的花样也变得丰富多彩。

      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小年和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称为小年。蒙古族把春节叫大年,也称白节。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麦德尔节,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庙会。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维吾尔族还有卡巴克节,回族还有圣纪节。

      蒙古族的婚礼仪式繁多,婚礼须经说媒、相亲、定亲、过礼、结婚等程序,极富民族特色。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男女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要举行"尼卡"仪式。这种仪式由阿訇(神职人员)主持。

      蒙古族的传统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凡喜庆节日、宴会,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民歌异常丰富,有《牧歌》、《习俗歌》、《谚语歌》、《思亲歌》等。民歌分"长调"和"短调"两类,弹唱时使用一种叫"托布秀儿"的弹拨乐器,发音独特,声调悠扬。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节奏欢快,舞步轻盈。民间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开勒》、《崩崩尔腔》、《奥里克特克》和《沙吾尔登》等最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维吾尔族歌舞轻松愉快,自由活泼,主要是手臂和脚腿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舞蹈姿势没有定式,随意变化,"麦西来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民族乐器有十几种,常见的"热瓦甫"、"都他尔"和"达甫"(手鼓)等。哈萨克族最著名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阿肯弹唱,通常由一人或两人边弹冬不拉边演唱。最为常见的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刁羊和姑。

    新疆“麦西来甫”歌舞表演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远的历史,造就了博尔塔拉独特的旅游资源。著名的自然风景有集高山、湖泊、草原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有巧夺天工中国西部罕见的山石景观--怪石峪;曲径通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哈日图热格;有被誉为仙泉、天泉和圣泉的阿尔夏提温泉、鄂托克赛尔温泉和博格达尔温泉;有比恐龙还要古老的世界独有的"活化石"、孑遗动物新疆北鲵;人文旅游资源有分布广泛的草原石人、古城遗址、岩画群、古墓群及出土文物;有新疆三大旅游节之一每年一度集文体活动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那达慕"草原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博州旅游业开始起步,并确定了以赛里木湖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方式上下功夫,从而加快了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步伐。2006年,博州围绕自然资源、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三大主题,着力构建 "一边"(阿拉山口边境游)、"二区"(赛里木湖为主的草原高山湖泊旅游名胜区、艾比湖为主的生态人文、科考旅游区)、"三线"(州内环线、北疆铁路一线、312国道一线旅游线路)旅游格局,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4.4万人次,增长25.6%,旅游收入8036万元,增长22.3%。

     “点睛”式精准扶贫确保致富道路上“同频共振”

      2015年以来,自治州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开展面对面入户摸底,在精确测算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组成员、两委班子成员、网格长、群众代表3次开会研究商定,逐步将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5577户10617人纳入农村低保,其中,精河县已纳入低保716户1312人纳入农村低保;温泉县已纳入农村低保2283户4892人,博乐市已纳入农村低保2578户4413人。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620户649人(其中博乐市131户133人,精河县398户425人,温泉县91户91人);集中供养201户214人(其中博乐市55户56人,精河县124户136人,温泉县22户22人),按照自治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保障了五保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

      自治州投入资金6000元成立了2个妇女糕点合作社。低价发包村集体土地节省贫困户种地支出1200元。投入1600元为贫困户布哈里西汗接通自来水、修建板床、购买火炉。开展 “结对子、走亲人”、慰问、献爱心活动7次,累计帮扶贫困户91户次,投入资金34800元。目前,糕点合作社日均收入达50—100元;为有劳动力的2户贫困户购买的4只生产母羊,明年开春均产羔;1户低价承包的6亩土地增收5000元,劳务创收12000元;为5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购买冬季取暖用煤15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经测算 2015年8户精准扶贫户将全部脱贫。

      自治州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先参加农合、后投保商业保险”原则,将所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信息报送给财政、卫生部门,积极协调财政安排资金保证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资助其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并实施医疗救助。截止10月底,全州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2.31万人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562.79万元。保障了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

      自治州开发文化扶贫工作,充分发掘托里村回族民间传统文化,积极组织村民发挥聪明才智,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古尔邦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共乐活动,如9月29日,选拔村队年轻有活力的青年人与局内干部共同参加了安格里格乡中心村举办的”和谐安镇共圆一支舞“交谊舞大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开展爱国明礼、“我向祖国母亲说句话,我与国旗合个影”等活动,并多次举办了手牵手心连心共促民族团结文艺演出活动,邀请温泉县乌兰牧骑表演的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同台表演,让各族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共识。同时,注重创新,穿插惠民政策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使百姓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各项惠民政策,在节庆共乐活动中凝聚了民心。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文化活动为美好生活增添的新活力,提升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增强发家致富的信心,提振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信心。

      自治州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局道路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优势,在调查了解广大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形成集约效应,确立2015年为“项目支撑扶贫开发”年,启动实施了托里村13000亩耕地纳入国家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托里村至X208线通村道路建设项目、1000平方米村文化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的5公里主干渠改造工程、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村内巷道通油工程、环境整治和主干道亮化工程等涵盖农林畜牧、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在内的12项民生工程项目,为该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硬件设施上的支持。

      自治州明确特困户是扶贫开发中的重中之重,针对特困户,根据家庭不同情况,实施“点睛”式精准扶贫,采取不同方式给予帮扶,确保他们和全体村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同频共振”。实施认亲帮扶,制定认亲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方式,局机关党员干部认领困难户30户。借助古尔邦节、国庆节重大节庆日,开展了扶贫慰问、帮扶到户、关爱到人等丰富多样的系列扶贫济困融情活动,自”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投入慰问资金2万余元,慰问范围涵盖了托里村 “三老”人员、困难群众、宗教人士等各个群体,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精准把握国家医疗救助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村民中长期有病人的家庭开展救助,截至目前已协调救助资金20000余元,帮扶村民13户。设立“爱心超市”,通过微信等平台开展网上募捐,募集善款和衣物。特困扶贫中,借助多形式的扶贫方式,大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引导贫困农牧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鼓励他们努力做勤劳致富、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模范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