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中国猎鹰之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一万七千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据我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境内仍分属新疆省的喀什专区和阿克苏专区。1954年7月14日,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1955年2月5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改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平原地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春季升温快,天气多变,多风,多浮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山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不均,积雪不稳,四季不明,冬季漫长,一年内仅有冷暖之分。

      境内的阿图什市、阿克陶县是有名的瓜果之乡。主要有无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枣、巴旦木等,瓜类主要有甜瓜、西瓜等。无花果是阿图什市的特产,已誉满天山南北,阿图什因此被称作“无花果之乡”。阿图什葡萄品种较多,以“木纳格”葡萄最为有名,其最大特点是易于长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鲜措施即可保鲜到来年3~4月份。“喀拉库赛”甜瓜肉厚质细,甜而香脆,已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的品种多,产量高,以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胡苑乃克”杏和阿克陶县巴仁乡的“巴仁”杏最佳。杏脯、杏干、杏子酱等是自治州的一大特产。

      草场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发展高山草原畜牧业有一定的潜力。中草药资源主要有甘草、紫草、雪莲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不少珍稀动物,如雪豹、雪鸡、猞猁、天鹅、疣鼻雕等国家保护动物40多种。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全州分属天山南麓、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等4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包揽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等4个自然景观区,旅游资料尤为丰富。特别是沿中巴公路一线的两大风景区:奥依塔克和喀拉库勒湖旅游区。这里雪山巍峨险峻,林海郁郁葱葱,冰川晶莹瑰丽。在喀拉库勒湖畔仰首四顾,可一览慕士塔格、公格尔、公格尔九别峰的雄姿;俯首湖中,可见这三座雪峰的倒影,蔚然壮观。史籍记载,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瑶池会,即发生在这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湖也有详细记载。唐以前已是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观光胜地。

      自治州民族人文

      克孜勒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一万七千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据我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总人口539 84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47 955人、维吾尔族345 112人、汉族39 680人、塔吉克族5 526人、回、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其他民族1 576人。人口密度为7.45∕平方千米。是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是古代三文明(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荟萃之地及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文化是在东方华夏文化母体上形成的同源分流、多元一体的文化。多民族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特别是在频繁的民族大迁徙中,中原定居农耕的理性文化和漠北迁徙游牧的非理性文化,都先后进入境内,并且在撞击中相融。民族大迁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境内的经济文化,也发展了各民族本身。在语言文化中,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多种语言和文字共存并行,且相互借用,互为补充;在宗教文化中,伊斯兰文化保留有佛教文化的遗迹和萨满文化的遗俗;在文化艺术中,炼石补天的女娲、偷取昆仑神火的普罗米修斯以及乌古斯可汗的故事同时在民间流传,《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在同一个草原传唱。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部是维吾尔文化的摇篮,北部是柯尔克孜文化的沃野,西南部山区是塔吉克文化的发祥之地,各种文化都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特别是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是一部浓缩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是闻名于世的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断有新的故事在绿洲上传播。柯尔克孜族的古典乐曲《康巴尔汗》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不仅是柯尔克孜、维吾尔音乐创作的基石,而且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与史诗。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曾经是西胡文化的发祥之地,古代的疏勒乐以及柘枝舞、胡腾舞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仅对当地的群众文化产生影响,而且早就传入内地,对中原文化影响极深。汉文化对境内的影响颇大,且有大量汉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也为自治州的社会繁荣和进步及先进文化的承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整村推进

    乌恰县玛依喀克牧民定居区一角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把精准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扶贫优惠政策、扶贫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人口聚焦,社会帮扶力量向扶贫对象聚合,运用综合力量,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吹响精准扶贫攻坚冲锋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1年至今,全州累计解决2.5万户、10.88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以年均10.72%的速度递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426元增加到2014年的4784元,年均增长25.4%。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克州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重点贫困村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开设便民爱心超市,扶持贫困户修建养殖暖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截至目前,实施精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12个,投入各类资金1.07亿元。

    庭院经济是克州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线长、山区面积大、居住分散、条件不一的实际情况,各级党委、政府依据山区、边境、农区贫困群体居住情况,制定可行的扶贫措施,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乌恰县,重点围绕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戈壁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加工、建材、餐饮、养殖、种植等二三产业,搭建多种就业致富平台,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在阿合奇县,利用水资源丰富、天然草场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水能开发、劳务输出、交通运输、边境旅游等产业,让农牧民增收更高效。在阿图什市,结合重工业园区、轻工业园区,以及小微产业园建设发展需求,积极吸引本地富余劳动力和贫困农牧民就业。在阿克陶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牲畜育肥、特禽养殖等产业,让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让农牧民变了思路,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牧民生活上了安全门,共投入资金133.2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8.75万元,为全州6639户贫困农牧民办理了农业保险,投保小麦、玉米7.89万亩、棉花3275亩、大棚403座、牲畜5787头(只)。因参保作物受灾或牲畜死亡,兑现1776户参保农户赔偿金86.3万元。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扎实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组织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加强对建档立卡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实行动态化管理,初步建成覆盖县(市)、乡镇、村、户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严把管理关,坚持项目编号、受益户标识牌、贫困人口扶持证和贫困户档案内容“四对应”管理方式,确保扶贫项目精确到村、精准到户。截至8月底,全州财政扶贫项目启动206个,启动率100%。为进一步完善部门包村定点扶贫机制,调整增加州直、县(市)帮扶单位,使州直、县(市)定点帮扶部门达到524个。同时,以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平台,发动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开发,积极营造扶贫开发浓厚氛围。自治区、州直、县(市)帮扶部门已投入帮扶资金1291.8万元,其中州直部门投入927.5万元。

    2005年以来,克州教育投入7亿多元,每年国家、自治区以及援疆资金的80%都投在教育上。图为学生坐上了新校车。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把对口援疆培训阵地、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创业就业基地”、“就业孵化基地”、园区企业实习等作为培训平台,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引教上门、就地培训、集中培训;举办双语、机械修理、驾驶、泥瓦工、木工、水电工、钢筋工、烹饪、刺绣、纺织以及牲畜疫病防治、特色种植、设施农业技术等各类技能培训,让贫困农牧民劳动技能得到提升,使每年每户至少有一人学习掌握一门技术、从事一门职业。

      2015年上半年,各级住村工作组按照“基层群众所盼、自身能力所及”的原则,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送信息,面对面宣传教育、线对线申请资金、心贴心访贫问苦、手拉手解决困难,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改善生活。截至目前,各级住村工作组帮扶村(社区)17226户、贫困户9878户;投入帮扶资金523.6万元,与群众结对子6103户14259人,慰问群众7188户,投入慰问金112.81万元;帮助协调引进技术和项目78个,资金2788.22万元,帮助群众就业1943人;协助发展小微企业83个,开展技能培训1638场次,培训人数1795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