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东南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和本省果洛州玛沁县为邻,西北与本省海南州同德县、贵德县和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县接壤。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2月22日,辖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有28个乡和7个镇。有藏、蒙古、汉、回、土、撒拉、保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19%,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5.94%(全州藏族均为安多藏人),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3.51%,汉族占总人口的7.93%,回族占总人口的7.86%,土族占总人口的4.6%,撒拉族占总人口的0.28%。州府所在地隆务镇距省会西宁市182公里。
南牧北农,农牧兼作,资源比较优势明显是自治州突出的特点。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2454.6万亩,全州耕地面积30.22万亩。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系绵羊、河曲马、山羊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油菜、蚕豆等。
州境南部泽库、河南两县为风能季节利用区,全年风能可利用时间为3000~5000小时。风能年储量,据有部门测算为270~500千瓦小时/平方米,其中泽库县达到354.5千瓦小时/平方米。
黄南州森林主要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祁连圆柏、桦树、山杨、青杨、榆和槐等树种,分布在黄河、隆务河流域等高山峡谷地带。黄河、隆务河谷地气候温暖,适宜果树经济林木的生长,主要有苹果、梨、杏、桃、花椒等,尖扎县的苹果、古浪堤的花椒和同仁县的黄果梨都是名品。全州有林地面积4.3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3%,森林覆盖率为7.94%(含灌木林地)。
在州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锌、锑、汞、砷、硫、萤石和泥炭等25种,分布在135处。野生动物主要有藏羚 羊、白唇鹿、麝、水獭、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马勃等,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900米左右高山草甸地带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当今被全世界公认为“东方珍宝”,受到商贾和需求者的青睐。
1949年黄南地区解放,1949年9月22日成立同仁县人民政府,1952年3月17日成立同仁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7月改为县)。1952年7月3日由贵德县析置尖扎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7月改为县),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1953年9月30日,政务院批准设立黄南藏族自治区(地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同仁县隆务寺,辖尖扎、同仁、泽库3县;1953年12月22日正式成立。1955年5月22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据宪法规定改为黄南藏族自治州。
每年10月15日为自治州建州纪念日。
黄南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全州自然风景类有8处,其中列为省级中型景点2处、州县级小型景点6处。人文风景类有63处,其中列为省级景点16处、州县级景点47处。复合风景类有6处。这些旅游景点在州境自北向南分布,主要有丹霞地貌的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李家峡水电站大坝和库区风光,距今有670多年历史的南宗尼姑寺,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隆务寺,风光秀丽的麦秀原始森林,清澈甘洌的河南县圣湖和幽深奇特的仙女洞,国内罕见的泽库县和日石经墙,还有白雪皑皑的山峰和百花盛开的广阔草原。这些旅游景点自北向南连为一线,形成特色的旅游线路,随着各景点的开发,黄南州将成为全省继青海湖、塔尔寺之后的第三大旅游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5.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六月会”藏语称“周卦勒柔”,是一项传统民间的祭祀活动,原始风味极为浓厚,至今以延续了四五百年,它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与一体,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六月会”的宗教活动与农牧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代先民对大自然原始宗教意识的延续。“六月会”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都是由拉哇(法师)主持和安排的。主要活动有:祭神仙、上口扦、跳神舞、爬龙杆、打神鼓、唱“拉伊”,最后是法师“开山”。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六月会上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和“开山”。“上口扦”是法师以神的名义为年轻人上口扦,要求上口扦的人全为自愿,请法师将两根寒光闪闪的刚针插入自己的左右腮帮,称为“上口扦”或“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令人不解的是“上扦”者毫无痛苦之感,个个神情坦然,法师从“上扦者”口中将扦拔出,顺势一口气吹去,“上扦”处不但滴血不流,而且也不会留疤痕。除了“上口扦”以外,还有一种叫“上背扦”的,是将10到20根钢针扎在人的背上。要求“上扦 ”的人左手持神鼓槌,右手持鼓,边击鼓边跳,直到钢针自动全部脱落为止。“六月会”的舞蹈大致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三大类,每一类不但由十二、三个节目组成,而且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尾声是一个更激动人心的、富有特色的活动——“开山”。舞者要求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前额,随之泰然起舞,即使鲜血染红衣衫也在所不惜。“六月会”是同仁县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群众活动。
在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傩舞(俗称“鬼戏”或“跳鬼脸”),作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们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隆务河畔年都乎村的跳“於菟(wūtú)”正是这样一种古老的、特色独具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这样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海》:“於菟,虎的别称”。跳“於菟”是古羌部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相传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育长大,其名彀於菟,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彀”,意思是“虎乳育的”。跳“於菟”是青海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土族人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必定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活动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目的在于驱邪逐魔、祈求吉祥,而与此相邻的其他土族村庄就没有这项活动。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欣赏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荷日恒乡三江源生态移民村,妇女卡毛正在为家人缝制衣服。
黄南藏族自治州集西部地区、高寒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四位一体,全州261个行政村中有105个贫困村,占全州农牧业总人口近六成的贫困人口,种种发展短板,使奋力前行的扶贫工作一路充满了艰辛。
贫困群众不脱贫,黄南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就无从谈起。
扶贫是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翻看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细读“抓关键、求精准,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建立完善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力争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速……”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经过多年的艰辛实践,产业发展、金融贷款、项目建设、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带有黄南特色的扶贫模式,为今后精准扶贫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黄南州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9.02万人减少到4.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的45.5%降至7.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031元增长到5790元。
幸福的标志之一,不是看富人的碗里有多少肉,而是看穷人的碗里有没有肉。全面小康,怎样才能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围绕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的原因是什么、扶贫攻坚抓什么、怎么抓”等一系列问题,去年,黄南州抽调省州县三级干部415人,组成105支驻村工作队深入走访1.27万户贫困户,摸清基本情况,找准一村一业、一户一策脱贫致富的办法,制定扶贫规划。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三江源生态移民村,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才让卓玛在自家开的日用品店内。
应对扶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底数不清、靶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黄南州于去年11月中旬,全面完成所辖四县建档立卡工作,对全州12742户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对已确立为扶贫对象的家庭情况进行登记造册,逐户建立台账,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在过去的一年里,黄南州从建立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六大精准扶贫”全面铺开;扶贫工作推进、工作考核、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和部门协调等工作机制开足马力,全方位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全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4594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此,黄南州扶贫局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紧紧围绕热贡艺术品加工、有机畜产品加工、温棚蔬菜种植、饲草料种植等特色产业,坚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策略,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105个贫困村中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同仁县,每一个被列入扶贫工作的贫困村里,都立着一块公示牌,上面写着产业帮扶的项目简介,目标、责任等分解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成为“一村一品”扶贫精髓内容的生动注脚——江什加村:土壤肥沃,适合建设苗木基地;加仓玛村:村民经过技能培训后,适合搞热贡雕塑工艺品加工;加毛村:城中村人地矛盾突出,适合沿街面修建商铺出租经营……
正值初春,记者走进同仁县扎毛村,感受了这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的惊喜蜕变,见证了黄南州“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春节前,村里的苗木合作社刚刚分红,96户村民每户领到了3000多元现金。今年,已经建成的全木制结构的藏家乐,共有30多间房屋,在旅游旺季一次性可接待200多名游客,餐饮、住宿、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扎毛村已经找到了突破口,借助扎毛南望九寨、北临夏都、背靠麦秀、依山傍水的环境优势,打造原生态旅游基地,充分利用古树、古寺、古村和水库、林场、藏戏台、煨桑台、藏家乐等旅游元素,开发徒步旅游、自驾游等旅游项目,让扎毛的老百姓通过保护绿水青山,赚来金山银山。
黄南州扶贫在推进过程中具有自觉而强烈的城乡统筹意识。无论是通过吸引贫困地区人口就近就业,还是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安置,抑或是加快推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黄南扶贫正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升华。
这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新建成的一处三江源生态移民村。
在黄南,扶贫开发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在州财政加大投入和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该州注重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开发格局,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契机,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凝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虽然一个“穷”字是贫困地区共同的身份标签,但穷有穷法,扶无定规。从整村推进,到连片开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眼下,黄南州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农户、每一家扶贫单位、每一位扶贫干部正凝心聚力,打赢精准扶贫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