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青藏高原腹地的“遗址”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北与本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西藏昌都专区和那曲专区交界。总人口为28.31万,其中藏族人口26.98万,占总人口的95.3%。

      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东南亚第一巨川湄公河(即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巍巍唐古拉、茫茫昆仑山孕育了玉树康巴儿女勤劳、豪爽、吃苦耐劳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处成立,宣告玉树地区已完全由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能。1951年12月25日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州,1955年改为自治州,是青海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历史上就是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现在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区域,以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山峰为主的雪峰冰川孕育了以万里长江为首的黄河、澜沧江等我国著名的三大河流。

      玉树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全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0℃。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60%。现有草场2.1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7亿亩,年产鲜牛奶26500吨、牛羊肉45000吨、羊毛1300吨、牛羊皮90万张。现有耕地26.7万亩,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芫根。初步探明矿点261处,主要有金、银、铜、铁、铝、煤、硫磺、水晶、玉石等四十余种,总储量300亿吨。已查明的各类中药材913种,其中植物类药材808种,著名的有虫草、知母、贝母、大黄、雪莲等;动物种类药材80种,主要有鹿茸、麝香等。

      境内水利资源富足,三大江河支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总流域面积为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水能发电的理论蕴藏量为612万千瓦。全州有4个天然林区,林地总面积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在山涧丛林原野之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白唇鹿、马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棕熊和珍禽黑颈鹤、马鸡、雪鸡等。鸟类品种为全省之首,兽类品种居全省第二。

      

     名扬藏区的玉树歌舞之乡

    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格察卓木其古村藏族民众在传统节庆“糌粑节”上,男女老少互洒糌粑以示祝福。

      玉树境内有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名扬藏区的玉树歌舞和神秘的唐蕃古道;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和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世界之最的新寨加那嘛呢石堆和岗察寺殿内高达25米的宗喀巴坐佛铜像;有黑颈鹤的故乡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比较完整保留原始面貌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目前全州共有旅游观光的景区、景点达40余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被誉为“名山之宗”,"江河之源”和"牦牛之地、歌舞之乡"。藏族在玉树占到了全州总人口的96%,也是青海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青海的其他藏区被称为了"安多"地区,而玉树则和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一样被称为了"康区",习俗和康区的藏族基本一致。服饰色彩鲜艳,能歌善舞,感情表达强烈,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

      玉树藏族服饰2007年5月25日列入第二批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树素有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玉树藏族的服饰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精巧华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是康巴服饰文化的翘楚,玉树地区藏族同胞有极尽一切能事收藏宝石做装饰物的习俗,使这里的服饰比别的藏区显得更华丽,这也成就了玉树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玉树服饰分为服装和饰品。服装包括藏袍、藏帽、藏衫、藏裤和藏靴,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用水獭皮和虎豹皮装饰,尽显华贵。饰品分为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和腰饰,主要以珍珠、玛瑙、琥珀、彩玉、珊瑚、蜡贝等天然物品装饰,贵重华丽,做工精致,民族特色浓郁。玉树藏族精美的服饰,反映出该民族受地方人文传统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天对地自然的崇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

      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的草原,是“歌舞的海洋”,每年7月25日 至8月1日,一年一度的以大型歌舞、赛马和物资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康巴艺术节拉开帷幕。届时,会场周围几公里内搭满了五彩缤纷的帐篷,如同一座独具风情的帐篷城。赛马会是玉树地区最隆重的传统娱乐节日。主要有跑马射箭、跑马倒立,及越野快马等项目。还有藏舞表演。

    康巴艺术节

      玉树人无论祭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玉树赛马会是青海规模最大的藏民族盛会。届时藏族群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将各自的帐蓬星罗棋布地扎在结古草原上,参加赛马、赛牦牛、藏式摔交、马术、射箭、射击、民族歌舞、藏族服饰展示等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玉树民歌—“昌鲁”嘉雍群培 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山歌)和“拉伊”(情歌)。“昌鲁”属鲁体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鸟瞰藏区民歌的分布情况,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最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最有代表性。在玉树有三种类型可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民歌,即勒、拉伊、闯勒。诸如古莫即情卦、、琼勒即酒歌、均勒即垒墙歌、呦啦即收割打场歌,以及婚礼曲、迎宾曲、挤奶曲、催眠曲等一般归为歌谣类。内容上,勒的外延比较宽泛,除涉及男女爱情之外,可广涉天上人间万事万物,无所不容,就勒歌而言,包括序歌、呼歌、颂歌、搭歌(即搭帐篷、桑歌灶、铺歌毯)、主体歌和最后的收场祝福歌。

      玉树藏娘唐卡艺术和热贡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在传承和发展中,它们为阐发和弘扬藏传佛教教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继承和丰富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遗产起着重要作用。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藏娘地区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约120公里处。在这个地区的歇格村有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名为桑周寺,距今有近1000年的历史,现常住僧人20多人。而该寺所拥有的藏娘古塔则为藏区负有盛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其声名远播印度、尼泊尔、蒙古国等地。

     “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扶贫产业园中的第一批就业贫困牧民正在工作。该产业园如今已成为全国藏区规模最大的藏袍生产基地。

      玉树藏族自治州属于特殊类型全覆盖区,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玉树市、称多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市县。截至2014年底,全州258个行政村中有104个贫困村、2.4万贫困人口,154个非贫困村中有5.7万贫困人口,且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后续产业……一系列因素制约了玉树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为此,玉树州认真贯彻国家和青海省上扶贫开发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稳定解决温饱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消除贫困为目标,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

      “十二五”以来,玉树州共投入国家扶贫开发资金5.86亿元,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基础产业,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共建,“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精准开发式扶贫,从根本上让农牧民群众挪穷窝、摘穷帽、拔穷根。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州71940名贫困人口将实现稳定脱贫迈开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才措大娘就是其中一员。

      玉树地震后,失去收入来源的部分牧民处于贫困线以下。为了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青海省投入1877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建成玉树扶贫产业园,借助知识门槛较低、上手简单的藏区特色服饰、手工艺产业,吸纳民主村、扎西大通村、解放村等5村近700名贫困牧民就业。与此同时,进驻该产业园的4家企业每年缴纳的167万元厂房租金将全部以分红形式分发给5村3000余名贫困牧民。全州上下把贫困农牧民收入增长作为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标准秤”。政府扶,群众富,全州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505.67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178元。通过走产业化、合作化规模经营的扶贫开发路子,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多彩、治渠等乡加大整合农牧口资金,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加入合作社的牧户,每年单从合作社里分得的红利,就使每户牧民年均增加了1716元以上的纯收入。用扶贫资金建成的曲麻莱县措池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织富余劳动力从事劳务输出、建筑业,从事汽车摩托车修理、民族手工艺品编制、嘛呢石刻等多种经营,农牧民人均年副营业务收入在2000元以上。

      “雨露计划”促进提高了农牧民劳动技能。2011~2014年,落实培训补助资金372万元,培训了货运汽车驾驶员、民族刺绣、歌舞、嘛呢石雕刻、缝纫机、计算机、电焊、烹饪……还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服装加工技术培训专业组织合作,培训机动车驾驶员400多名、民族服装剪裁加工技术人员近千名。阿加次成、嘎才仁等牧民在“雨露计划”帮助下,掌握了摩托车、汽车修理技术,在曲麻莱县约改镇、称多县清水河等城镇开办了机动车辆修理店。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于探索创新,着力于转变方式,着力于开发式扶贫,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江河源头广袤的草原上唱响了一曲曲增收致富的奋进歌。

      国家扶贫总投资达7000万元,建成了玉树最大的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加涅滩产业园区,园区入驻民族服饰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地方土特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了集民族服饰、手工艺、地方土特产品加工与中介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基地,基地内的731个工人实现了草原牧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变。走进产业园区的藏族服装加工车间里,激光剪裁、电子缝纫等机械化生产设备样样俱全,生产线和工艺流程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生产效率远远高于手工,且成品服装精密度高,误差精确到了0.5毫米以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原来单家独户的“小作坊”变身“大企业”,一场农牧区由大带小、优胜劣汰的产业变革由此展开。

      曲麻莱县、称多县风干牛肉生产基地、芫根饮料生产基地改造建设基本完成,部分已经开始试运行。称多县肉食品公司生产的“羊羔花”牦牛肉落脚上海“沃尔玛”超市并一炮打响。建立黑青稞、马铃薯、芫根等良种种植基地,发展中藏药材,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在适宜地区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在治多县城曲南滩一带的蔬菜大棚里,西红柿、黄瓜、茄子、草莓、辣椒等蔬菜果繁叶茂,小油菜、葱、芹菜、甘蓝、菠菜、萝卜等常年种植,当地自产的蔬菜装进了居民的“菜篮子”,为高原人的餐桌平添着几分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