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中国西部旱码头——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市,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

      临夏回族自治州,1.5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

      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第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间,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改设为临夏回族自治州至今,现在自治州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甘肃省。

      

     州情:“一多一穷三个重要”

      临夏州州情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一穷三个重要”。

      “一多”,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民俗宗教历史文化、自然风光。

    临夏清真大寺

      全州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3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2%;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两个少数民族。州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信教群众180万人,其中伊斯兰教114万人。伊斯兰教是分布最广、信教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教派门宦中的许多创始人和教主也大多出自临夏,宗教影响遍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具有特殊的宗教影响。

      临夏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和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砖雕为主的民族民俗文化,以伊斯兰经典为代表的宗教历史文化,以黄河明珠刘家峡、松鸣岩、太子山为主的绿色生态文化,以马家窑彩陶为主的史前文化,以和政古生物化石、恐龙足印为代表的物种演进文化,是临夏的五张文化名片。

      穆斯林婚俗:临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兰教内通婚,也允许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为妻,但必须要女子严格遵守回族习俗。婚俗首先提亲,由男方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第二步是送“订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妆品,女方宰鸡、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来宾,并相应回赠衣料、鞋袜等,同时确定送“大礼”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礼,女方提出所要彩礼,聘金的数目,由媒人出面协商后置办结婚礼品。

    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来临之际,穆斯林群众在羊市场上选购宰牲羊。

      穆斯林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是甘、青等地回、东乡、保安、撒拉族又称之为“前尔德”,是伊斯兰教各族人民的第一大节日。古尔邦节,即“献牲节”、“宰牲节”或称“忠孝节”,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节日,每年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第三大节日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

    河州贤孝《水梦成真》片段(东乡族)

      河州贤孝又名河州调,是临夏本土的一种说唱音乐方式。以书编唱,唱本大都采集于《三国演义》、《杨家将》、《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西游记》、《二十四孝》、《绿牡丹》等小说、评书、戏剧故事。

      临夏花儿是源于临夏的一种高腔山歌,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200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临夏州为“中国花儿之乡”。

      “一穷”,就是民穷县穷州穷。

      民穷,主要表现在:

      一是贫困面大,全州贫困人口达90.02万人,占全省的11%,贫困面达52.04%;8县市中除临夏市外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4个乡镇中的103个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150个行政村中的753个为扶贫开发重点村。正常年景返贫率15%,灾害年景返贫率45%,90万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60万,是贫困中的特贫,困难中的特困。同时,全州有残疾人15.2万人,农村患地方病的有8.6万人,残病人口23.8万人,占总人口的12%。

      二是生活条件差,全州共有耕地216万亩,70%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人均耕地仅为1.07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全州35万农户,有55%住在危房中,40%自来水没有入户,60%饮水不安全。

      三是居民收入低,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7元,相当于全省的72%、全国的40%,居全省13位、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428元,相当于全省的65.7%、全国的46.5%,居全省14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30位。

      四是劳动者素质低,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2年,与全国全省分别相差2.88年、1.55年,农村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40%,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更为低下,普遍缺乏致富的办法和技能,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县穷州穷,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甘肃和全国平均水平,处在全省14个市州和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后列。从总量看,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151.9亿元,居全省13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21位;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居全省11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20位;地方性财政收入9.07亿元,居全省13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22位。从人均看,全州人均生产总值0.77万元,相当于甘肃的34.2%、全国的2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03万元,相当于甘肃的46.2%、全国的37.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4万元,相当于甘肃的32.6%、全国的15.5%;人均财政收入900元,相当于甘肃的19.8%、全国的10.3%;财政支出138亿元,人均6900元。

      二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2011年,全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8%,比全国低25.2个百分点,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3位。

      三是工业基础薄弱,2012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37家,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7%、全国平均水平的9.3%。特色产业规模小、档次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6.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91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自给率仅为6.11%,最低的东乡县仅为1.66%,除临夏市和永靖县外,其他各县地方财政收入均不足1亿元。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去年底全州金融机构存款金额286亿元,贷款余额165亿元,存贷差121亿元,信贷倒挂与贷款难并存的问题十分突出。

      五是基础设施欠账大,现有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二级以上公路仅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5.25%,铁路和航空运输还处在空白,609个行政村不通油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53%。城乡电网建设滞后,电力保障能力差。

      六是公共服务落后,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低于国家标准,高中毛入学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高等教育处于空白,职普生比例仅为2∶8。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无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低,乡镇卫生院普遍缺乏配套设施,76%的行政村无标准化卫生室,26%的行政村无村医。

      “三个重要”,就是生态地位、战略地位、宗教地位重要。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临夏、成黄于临夏,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68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4%,每年有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直接危及到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水利水电设施,也对中下游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形成威胁。加强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不仅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黄河的水源补给能力,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临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临夏是内地连接藏区的重要经济通道,目前有30多万临夏人活跃在藏区,在藏区与内地经贸往来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夏毗邻甘南和青海藏区,自古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同藏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维护藏区和谐稳定的“桥头堡”。

      同时,临夏又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临夏是全国全省伊斯兰教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快临夏州的发展,不仅事关临夏州的宗教和顺,也有利于做好全省全国其他地区伊斯兰教工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临夏县大力推进精准式扶贫,在麻尼寺沟乡关滩村投资2000万元,群众自筹5500万元,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项目,让农村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鼓足了农民发展的信心。图为图为改造一新的麻尼寺沟乡关滩村。

      2015年10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扶贫办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州8县(市)的22个乡(镇)、24个贫困村,进村入户,对全州上下贯彻落实省、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精神和“1+17”意见方案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近期,州、县、乡各级领导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高度重视,全州上下已经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紧盯2014年底全州560个贫困村、9.57万户、42万贫困人口,扎实推进各项精准扶贫工作措施,为2015年底顺利实现2.33万户、10.5万人实名制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夏回族自治州8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均担任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同时配备了精准扶贫副书记和副县长,先后多次主持召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并多次深入贫困乡村、贫困户家中开展调研督导,督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8县(市)的124个乡(镇)都建立了扶贫工作站,配备扶贫专干3-7人,并由乡党委书记任站长。“三位一体”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全覆盖。临夏县成立了县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督查办公室,东乡、康乐两县分别成立了精准扶贫办公室和精准扶贫指挥部。全州已经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合力,为如期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州、县、乡均科学制作了各自的精准扶贫作战图,明确了各时段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了2015年精准扶贫规划实施方案,实名制确定了脱贫人口,实行挂图作战,展开了集中攻坚大会战。目前,全州8县(市)已在16个整流域特困片带实施集中扶贫攻坚,有145个村展开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会战。其中,州上把贫困程度最深、工作难度最大、经济基础最薄弱、发展底子最薄的20个村,确定为州级精准扶贫综合示范村。

      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州各县(市)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为平台,按照“目标统一、行动同向、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最大限度整合各行业项目单位资金。据统计,今年全州展开的精准扶贫重点村和示范村,共计整合资金达18.32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达1263.5万元,最高的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高达1.42亿元,每个村实施的项目均在10-20个左右,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州各县(市)根据村情民意和贫困群众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分类施策,在挖穷根上下功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菜单式扶贫,到户项目基本覆盖全州计划脱贫的2.33万贫困户。结合村情,创新模式。各县(市)紧紧围绕各自确定的综合示范村和重点村,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在到户项目全覆盖、年内能实现脱贫的前提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提升村容村貌整洁为目的,大力开展了村委会、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村卫生室、爱心超市、文化广场、通村通社通户道路等多位一体的项目建设,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综合示范村和重点村。积石山县肖红坪小城镇化综合示范村模式、东乡县梅滩村网络信息化动态管理模式、临夏市“以德扶贫”模式为全州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树立了样板。

      目前,各县(市)根据《临夏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州级监管责任的意见》要求,均制定出台了切合本县实际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推行“资金行业部门监管、项目乡村实施、报账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工程类项目均实行了公示公告、招投标和竣工验收程序。部分县每一个项目建立了一份监管档案,实行项目管理单位(县扶贫办)、项目实施单位(乡镇扶贫工作站)、项目施工单位、项目验收单位、村委会、县财政报账办6人签字监管制度,确保了项目按计划实施,资金按政策规定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