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民族走廊”经过的地方

    四姑娘山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逐步构成这块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汉,他们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谱写了绚丽的篇章。被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的“民族走廊”经过这里,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阿坝藏羌民族勤劳智慧,历史文化旅游景观丰富,民俗风情多彩多姿。桃坪羌寨、嘉绒藏碉、寺院古刹等建筑古朴久远,精妙绝伦,是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的杰作,是藏羌民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藏羌民俗风情古朴而多姿多彩,锅庄舞、羌族刺绣、藏羌山歌等无不引人入胜。

    羌民的石碉房

      阿坝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四月、十月,一年1-2次。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阿坝州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

    羌族舞蹈

      阿坝州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嘉绒藏戏《棒棒舞》

      阿坝州藏族嘉绒藏戏的表演类似旦、净、丑角色行当,是以习惯人物身份扮演角色,多为男扮女妆。表演的步态主要取材于当地民间的各类舞蹈和宗教神舞,步法有缓步,欢步、平步之分。缓步平稳如山,主要用于国王、高僧和年迈人等有威望和身份的角色;欢步如马奔驰,常为男性青年表演;平步平静似水,多为女性角色的步态。服饰按人物身份区分,但剧中的主角与动物则需头戴面具。武打设计主要取材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其器械有弓、剑、刀、矛、盾、棍、枪等,表演技法有“九持”、“六功”、“七情六欲”等。唱腔根据当地山歌、民谣、说唱曲艺和宗教颂经等编排,其正面人物的唱腔清脆明亮,反面人物的唱腔浑厚粗哑,群体配角的帮腔委婉圆润;调式多为F、G、C、D等,板式多为散板。伴奏乐器由藏族民间的打击乐、吹管乐和弦索乐组成,并揉合了宗教法器的蟒简号、蒙古族的长号以及汉族的“三当七”(组锣)等。其演奏技巧为:打击乐——一单击、轻击、重击、滚击等;吹管乐——循环换气,颤音、喉音等;弦索乐——.挑、弹、指揉等。音乐乐曲分为开场曲、间隙曲、气氛音乐,鼓钹经等,其中鼓钹经贯串全剧。

      

     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5000年前,阿坝州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近年在茂县营盘山出土的文物与马家窑文化、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营盘山文化。古蜀蚕丛时代(夏朝初年,约公元前21──16世纪)曾建都于蚕陵(今茂县叠溪)。公元前316年,秦在岷江上游东岸设置湔氐道,管理岷江流域诸民族事务。秦汉之际,岷江流域上游形成了冉、駹两个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汉书》、《后汉书》等历史典籍中有“西山八国”、“六夷、七羌、九氐”等关于阿坝州古老民族历史的记载。秦汉至明清历代中央王朝都加强了对阿坝地区的管理。明朝大力推行土司制度。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

      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 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创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权,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全州有9个县114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1950年1 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惟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阿坝州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海拔4100米以上为寒带,终年积雪,长冬无夏。

      境内江河纵横。黄河在阿坝州流经126公里。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阿坝州。岷江干流及最大支流大渡河纵贯全境,其流域内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2004年初,装机36万千瓦的福堂电站建成投产。装机190万千瓦的大渡河双江口电站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金龙潭、狮子坪、桑坪等中型电站正在抓紧建设中,杂谷脑、毛尔盖、黑水河、白水河、大渡河、岷江上游的水电开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规划到2007年全州总装机达到516.5万千瓦,到2010年全州总装机达到1186.4万千瓦。

      阿坝州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是我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若尔盖辖曼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米亚罗、草坡、曼则塘、三打古等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梅花鹿、猕猴、牛羚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有岷江柏、红豆杉、紫果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是四川省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连绵起伏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江河,珍稀多样的动植物,在川西北高原的这片热土上,演绎出自然造化中壮美灵动的山水风光。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四项措施确保精准扶贫

      2015年以来今年来,阿坝州主动适应民生工作新常态,认真落实“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两项根本要求,着力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两项重点工作,平稳有力推进各项人社民生工程实施。

      积极开拓创新,有效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实施创业促就业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逐步实现就业援助制度化、长效化、精细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就业政策宣讲暨服务进校园主题活动,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开展烹饪技术、旅游服务、挖掘机操作等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唐卡、藏式版画、茶叶加工等劳务品牌培训班,以技能培训促就业、促增收。1至8月全州城镇新增就业697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9.0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7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0.5%;开发公益性岗位3450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55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36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3.8%;开展品牌培训117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0.96%,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26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3%;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2.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7.66%,实现劳务收入17.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73.33%。

    阿坝县定居牧民大力发展绿豌豆种植

      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层平台建设,加快经办服务向下延伸步伐,推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银行代扣代缴成功经验,力推参保群众就近就地参保、缴费、查询、领取待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至8月全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3092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16%;60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达到7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达到380元。

      2015年10月阿坝州开展了阿坝州四项措施确保精准扶贫实效工作,其中包括:(1)持对象精准。以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大骨节病区、受灾地区为重点区域,精准确定606个贫困村、27611户贫困户,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⑵规划项目精准。根据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找准贫困群众最急需和期盼的问题,制定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台账,做到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效果到村到户。⑶资金使用精准。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的扶贫开发和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整合,把资金重点投放到贫困村、贫困户和具体贫困人口。⑷驻村帮扶精准。结合双联工作等,实施每个贫困村有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1个联系单位,每个贫困户有1名帮扶责任人的“三个一”驻村帮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