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崇尚自然的怒江州原始民族文明

    雄伟、壮丽的怒江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白、藏、汉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48.21%,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

    怒江州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现约有70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独龙族传统文化“纹面”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他部位不文。

    独龙族同胞欢度传统节日——独龙年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独龙年。独龙族人叫“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节日里,每个氏族和部落都要集体猎取野物;杀猪羊,猎物分给各家各户。部落主妇则将年食分送给每个家庭。他们称为“分食”。过去,在除夕就餐时必须等部落的每一个成员到齐,缺少一人,则不开锅。岁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里就响起了锘锣。迎接新的一年的来到。早餐过后,人们随着锘锣的敲响,不约而同地来到山寨的旷地,用古朴的习俗,欢庆新年。人们不分年岁、性别、家庭,大家手牵着手,跳起本民族的传统舞蹈。长老们用编制精巧的独龙藤器,盛着可口的菜肴,以传统的方式给每个人分食。一时间,歌唱声、欢呼声、舞步声交织在一起。

    独龙族传统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

    怒江州怒族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传统服饰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怒族溜索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溜索的制作方法,最初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即可。溜板是长七、八寸、宽约四寸的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板,即可以顺势滑下。

      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现。每逢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尽兴抒发和尽情欢乐。其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边坐唱》、《祭猎神调》、《婚礼歌》、《若登调》和《祭祀歌》等。

    怒族咕嘟酒

      怒族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粱酒等。“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其做法是将咕嘟饭晾凉,拌上酒曲装入竹篾箩里捂好,几天后发出酒味,或渗出酒液即改装在罐子里,密封十几天就成了。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一点开水或冷开水,加一点蜂蜜或甜味剂,稍加酝酿,即可饮用。这种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补健身之功效。

    怒江州傈僳族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

    傈僳族的饮酒文化

      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酒。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水酒是一种发酵酒。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爱。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辣爽口。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按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进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厄(即傈僳族琵琶,亦称小三弦)、很自(弓弦乐器,二弦)、举列(即笛子)、笛里吐(小竖笛)、葫芦笙、玛果(即口簧)、阿其诀列、达提吐、唢呐、玛拉(大号)以及大锣、大镲、大鼓等。器乐曲多为歌舞伴奏的舞曲,纯器乐曲较少,如其布厄演奏的《传情调》、《划船调》、《对门蜜蜂嗡嗡叫》,很自演奏的《约玩调》等。流行于保山地区的达提吐、阿其诀列是双管吹奏乐器,主管奏旋律,副管奏持续音。达提吐的乐曲多源于情歌和舞曲,阿其诀列装有铜质簧片,多吹奏抒情性乐曲。以树叶吹奏的《阿爸阿妈呀》、《隔山隔水的人呀》都是傈僳族的传统乐曲。

    傈僳族阔时节,竹竿美酒迎远客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奔流而过的自然宝库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天气变化大,气候各异。全州气候具有云南年温差小、日温大干、湿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显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同时因受地貌和纬度差异的影响,立体气候显箸的独特气候特征。

    怒江

    澜沧江

    独龙江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内河流密集,拥有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干流及183条支流。水资源总量是955.91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3%。怒江、澜沧江、独龙江及支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00多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0%,可开发的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850.9亿千瓦时,占全省的19%。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属于“三江并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初步开发的景点有:福贡石月亮徒步旅游景区,兰坪县罗锅箐景区,独龙江徒步控险景区,碧罗雪山七莲湖徒步旅游景区,片马口岸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有姚家坪旅游度假区,玛布温泉度假区,贡山县丙中洛度村。

    怒江州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交汇地带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境内容纳了寒温性、暖热性等植物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合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天然的植物 基因库,长期以来为国内和世界植物学学科研者所瞩目。怒江州已知的高等植物200多个科、600余属、3000多种。怒江州有林地面积6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用材林树种以冷杉、云南松、云杉、铁杉为最多,珍稀名贵树种有红豆杉、秃杉、榧木、红椿、楠木、珙桐、紫檀、香樟等。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42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1984年-1988年普查,已知中药材资源356种,其中药用植物314种,中国药材资源76个重点保护品种,怒江州有51种,珍稀名贵药材有虫草、阁草花、天麻、贝母、癞头参、红景天、鸡足黄莲等。观赏花卉有鸽子花(珙桐)、杜鹃花、茶花、兰花等上千个品种。

    怒江州珍贵野生动物麝獐

    怒江州珍贵野生动物黑熊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珍贵的野生动物:麝獐、香獐。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体呈棕色,背部较深;有的呈灰褐色,有的略琏不甚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雄麝脐香腺襄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云南省麝香的产量居中国第4位,怒江地区居云南省之首。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黑熊当地人又称它为“大黑狗”,是怒江深山密林里的“主人”。据药书记载,黑熊的苦胆,是一种稀有的中药材。具有止痛、镇静、祛痰、消炎、解毒等功效,对于肠胃病、胆结石、黄疸及小儿高热、惊风、肠道寄生虫等病症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怒江州扶贫攻坚,坚决破解“贫血”难题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关心之下,怒江州立足实际,不断深化州情认识,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怒江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以贫困乡、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重点在党政主导、合力攻坚上下功夫,在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上下功夫,在完善机制、落实责任上下功夫,在广泛动员、激发动力上下功夫,高位强势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底的2773元增长到4297元,增幅为54%;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23.9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7.33万人,减贫6.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53.9%下降到2014年末的38.65%,下降了十五个百分点。

      2015年下半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了多条措施全面部署扶贫攻坚总决战。一是对全州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二是筹备召开一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三是结合制定怒江“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确定一个详细的《怒江州2020年全面脱贫决战行动计划》;四是充实完善全州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五是制定“怒江峡谷特困区域”和“澜沧江干热河谷特困区域”片区发展和扶贫方案;六是制定独龙族、怒族、普米族3个特少民族和傈僳族等民族脱贫发展具体方案;七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扶贫机制;八是及时落实干部遍访贫困户机制;九是制定贫困户素质提升计划,确保贫困户平均每户有1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十是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十一是完善定点挂钩扶贫机制,激发社会帮扶活力;十二是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和一批优秀青年;十三是完善项目资金争取和落实地监管办法;十四是调整、充实扶贫工作队伍,参照独龙江模式,组建贫困乡扶贫工作对;十五是协调全金融机构,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怒江扶贫攻坚工作的办法》;十六是研究制定贫困乡(镇)扶贫实绩考核评价制度。

      截至2015年8月,全州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西边境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县,目前还有17.3万群众处于贫困状态,贫困发生率38.65%,居云南之首,是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也是全国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最突出的缩影。怒江州是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主战场之一,全州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西边境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县。

      下一步怒江州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研究出台《怒江州2020年全面脱贫决战行动计划》。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时间节点,围绕减贫、摘帽、增收三个最主要的目标,明确好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二是充实完善建档立卡。紧紧围绕20.96万贫困人口,按照“四个一批”、“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工作的要求,充实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州有数据库”。三是建立扶贫开发责任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定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优秀青年干部的意见和办法、干部遍访贫困群众的方案等制度;建立贫困乡(镇)、村脱贫摘帽的退出方案;完善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将部门挂钩扶贫点、指导员驻村点、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挂钩点“三点合一”,组建扶贫开发工作队,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乡镇有一支扶贫工作队、每个行政村有一支分队、自然村有扶贫工作组、贫困户都有挂钩责任人。四是对怒江州整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中期评估。主要对整州扶贫攻坚进行一次中期的检查和评估,对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和研判,为“十三五”扶贫规划的编制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五是切实解决制约脱贫的“瓶颈”。围绕扶贫攻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突出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贫困群众基本素质,破解金融“贫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