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州,歌舞升平的多彩民族文化

    风景如画的大理州

    大理州古镇

    大理州白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大理州传统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

    白族洞经古乐

      白族音乐洞经古乐原为一种道教音乐。在明代时期由内地传入西南。随后,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之中,这种道教音乐慢慢地为西南少数民族所接受,并逐渐融入了民族音乐与乐器,最终形成了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洞经古乐。巍山洞经音乐与大理洞经音乐为洞经音乐的两个分支。巍山洞经音乐融入了南诏音乐的古典与庄重;大理洞经音乐融入了白族民乐的优美与动听。虽然音色之中偶有区别,但是在乐器方面同采用了笛子、锣、鼓、二胡、三弦、绕、铃子等为伴奏。

    白族传统民间工艺——扎染

      扎染,为白族的传统工艺,历史相当悠久。用蜡刀将蜡涂于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捆扎,随后入染料浸染。晾干之后,去掉捆扎的棉布,土布之上就会留有图案各异的扎痕。由于棉布捆扎部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图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样,变幻无穷。由扎染土布制作的产品非常丰富,如: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等等。 

    白族青年身着民族传统服饰

      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采用对比鲜明、明亮的色块反衬出色调的协调。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而且,年轻姑娘的服饰较为艳丽,年长女子的服饰崇尚淡雅。年轻姑娘好梳辫子,头饰叠成长条形盖于头上,红色的绳子绕辫挽上,形成上为龙马角,下为龙凤尾的格局,左侧一条缨穗垂于耳畔,随风飘扬。

    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

    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

      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每年的夏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绕三灵的节日活动得进行三天。二十三日过节时,人们聚集到苍山五台峰下的圣源寺,祈祷赛歌;二十四日,人流经过喜洲镇,向南洱海边村庄进发,当晚便在当地村庄的本主庙欢庆赛歌;二十五日,人群沿洱海至大理崇圣寺东面的马久邑本主庙,在此祈祷欢庆之后归家。【三月街】,又称:观音市,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既是物资交流的盛会,又是赛马、滇戏、花灯等各种文艺体育表演的中心。【石宝山对歌会】,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老人认为当天在石宝山上舒展歌喉能够得到吉祥与安康,因此,节日当天,周边白族群众多会由四面八方汇聚于大理剑川的石宝山,唱调对歌,观光游览。【耍海会】,又称:捞尸节。大理、下关一带始于农历八月初八。白族民众身着盛装,汇聚于洱海之畔,乘坐彩船泛游洱海、唱山歌、对调子。大理、下关地区还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大理州传统特色小吃——砂锅鱼

    大理州传统特色小吃——三道茶

      大理饮食饶有特色。其背靠苍山,凭苍山之优,干巴菌、树头菜、松茸等产量丰富,新鲜无比,味道更是别具一格;濒临洱海,借洱海之便,水产颇为丰富,弓鱼、田螺等等。大理的小吃也非常有特色,著名的乳扇、奇妙的饵块、香酥的粑粑还有滑嫩的凉鸡米线,人民路的“梅子井酒家”是大理的饮食老字号。大理特色小吃有:砂锅鱼、喜洲粑粑、三道茶乳扇、雕梅、大理酸辣鱼、洱源乳扇、祥云“姊妹七辣”、火烧猪肉、炒螺黄、树头菜炒火腿、活水煮活鱼、冷冻白豆腐鱼、乳扇、高河菜、南涧锅巴豆粉等。

     依傍在苍山、洱海旁的大理古镇

    苍山脚下的大理古镇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辐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热带季风气候,分雨旱季。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气压移来时(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风移来时(夏半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垂直差异显著。大理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种质基因库。北部以温寒带植物为基调,南部则以亚热带的植物种类为主。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州境内的点苍山、鸡足山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热带北缘至温带、高山寒带的各种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景观。州内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栎类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干热河谷灌丛、高原湖泊水生植被6类。森林资源丰富,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铁杉、冷杉、马尾杉、思茅松、柏树、樟树、椿树、栎树等。珍稀树种有银杏、牟尼柏、罗汉松、秃杉、红豆杉、珙桐等树种。

    大理州苍山洱海风景区

    云中的苍山

      大理白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包括苍山洱海风景区、石宝山风景区、鸡足山风景区、巍宝山风景区和茈碧湖温泉休疗区5个风景区。大理风景名胜区面积1021平方千米,是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皆备的多功能大容量风景区。全州有大小旅游景点130多个,其中已有60多个景点具备旅游观光条件。大理州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8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项、省级36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1项。州境内具有独特的横断山风光,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众多的名胜文物古迹,宜人的四季如春气候。苍山奇、洱海美,大理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吸引着古今中外旅游者不远万里纷至沓来。

    洱海湖中的“渔舟唱晚”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是云南横断水脉中蓄水量最大淡水湖泊。洱海自然资源丰富,仅鱼类就有十多种。白族对鱼的食法和烹调技术颇具特色。在众多食法中,最具风味特色的是砂锅鱼。砂锅鱼集中了白族鱼味的精华,热烹热吃,配以豆腐等食物,味道鲜美,是大理白族款待宾客的佳肴。砂锅鱼的烹调方法是:把从洱海捕来的黄壳鲤鱼刮洗干净后,用毛巾擦去水分,于腹壁上擦抹精盐,腌10多分钟后,放进大理特制的砂锅里清炖,再加人泡豆腐、火腿、肉丸、玉兰片、猪蹄筋等十多种配料及调味品,把砂锅置于木炭火炉上烹炖而成。

     树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理念

      大理白族自治州12个县市中,有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个,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是云南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为此,大理州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每年将其列入10项惠民工程。2011年至2014年,大理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6.6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5.17亿元、整合资金21.56亿元、信贷资金21.86亿元、自筹资金18.0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已成为该州撬动金融投入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杠杆”。2015年以来,大理州树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保障。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1.86亿元,投入财政扶贫贴息资金9750万元,项目贷款5.9亿元,财政贴息177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规模居全省第一。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改变此现状,大理州建立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从今年起每年筹集1亿元以上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重点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培植产业,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庄园、农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兼顾,同时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系机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自治州增强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坚持政府、市场、农户、科技、金融“五轮”驱动,整合财政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农户培育核桃、烤烟、茶叶、蚕桑等增收产业,形成了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扶持贫困农户培育核桃、烤烟、茶叶、药材、养殖等增收产业,积极扶持“一村一特”,建设“一村一品”,形成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使贫困群众实现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增收有潜力,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十二五”以来,共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167个,覆盖和带动农户52716户、120115人,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共组建互助社163个,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2525.28万元。以云龙县为例,该县与哈药集团签订10万亩金银花生产种植协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金银花。目前,累计种植金银花18650亩,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解决农村贫困群体的住房问题,也是大理州在扶贫工作中的重心之一。在扶贫安居工程实施过程中,扶贫资金补助标准偏低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安居工程的补助标准虽从“十五”时期的每户3000元逐步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每户1万元,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户新建住房需要投入6万至10万元,使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因自筹困难而无力实施。针对这一情况,该州出台政策,多方筹集资金,优化整合扶贫资源,中央、省、州、县补助每户不低于4.81万元,确保特困户能住进新居。目前,仅宾川县就确定了63户困难家庭作为“特困户住新房”工程扶持对象,今年全州计划实施特困户住新房工程3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