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傣家“仙境”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19125平方公里,总人口84.8万。世居民族有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苗、佤等13种民族,其中傣族占35%,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0%。
婀娜优雅的傣族孔雀舞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余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葫芦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 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傣族——与水有缘的民族
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在傣族的《回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
傣族特色美食竹筒饭、烤鱼、菠萝饭
傣族传统民俗婚礼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小家庭。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的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傣家竹楼
傣族民居──竹楼,是中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造型古雅别致,住在里面清凉舒爽。傣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表示勇敢、美观,亦能吸引异性的爱慕。
小乘佛教传入云南省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南北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傣族传统泼水节
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举办盛大佛事活动,此外还有丢包、划龙舟、放高升、堆沙、斗鸡等活动。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 生”。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长夏无冬,秋春相连且为期较短。西双版纳年日照时数1800~2 100小时,季节分配较均匀,其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则较大,如最冷月与最热月温差只有9.9℃,而日温差最大可达27.3℃,这和我国大部分地区迥然不同。从西双版纳地貌垂直分异而言,800米以下为热性气候(热带),800~1500米为暖热性气候(南亚热带),1500米以上为暖温性气候(中亚热带)。州内史无雪迹,只是海拔较高处有轻霜,特大寒潮时有短时0℃左右的低温,会对热量敏感性的热带作物造成灾害。
热带原始森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州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63.7%。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6.8万公顷。全州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0.2%,而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
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众多的奇异的药材,“活血圣药”血竭是其中的一种。血竭古称“麒麟竭”,主要医治:跌打、损伤、血瘀疼痛、风湿麻木、妇科杂症等病,同时也是配制“七厘散”药品的主要原料。西双版纳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有南药的异种、缘种生长,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生长着缩砂蜜、安息香、云南萝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楼、琥珀等几十种药材。
西双版纳药材
西双版纳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生长着缩砂蜜、安息香、云南萝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楼、琥珀等几十种药材。砂仁,是西双版纳生产的主要南药。这种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具有行气、健胃、消食等效用。爪哇白豆蔻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消食健胃作用,主治吐逆反胃、腹账、呕吐。西双版纳从70年代引种成功,每株每年可分生植株15株左右,自然结实率一般为20%~40%,最高可达70%,在自然状态下,每公顷可产225千克。西双版纳已广种植200多公顷,部分白豆蔻已开花结实,现有产量约3000千克左右。引种面积,位居全国榜首。萝芙木,西双版纳傣语称为“麻三端”,原有野生种。萝芙木根有镇静、降血压、活血镇痛作用。用下于治疗高血压、眩晕、失眠等症,是提取“利血平”“和寿比南山”的原料。
澜沧江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表水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澜沧江干流过境水量,径流总量555.2亿立方米;二是发源于境外的河流汇入本州境内,总量为23.6亿立方米;三是州内降雨产生的地表水,总量为119.2亿立方米。从西双版纳流出国境的总水量达6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2.52亿立方米。西双版纳水能理论蕴藏量5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63亿度。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占云南省第二位,仅次于腾冲,共有热泉、矿泉149处。热水泉多出露于澜沧——勐遮——勐海主干断裂带及景洪坝子。分布在景洪市的嘎洒有16处、小街至大勐龙5处;勐海县的勐阿8处、勐往至蚌岗11处、勐满5处;勐腊县的勐捧、关累等地。水温最低25度,最高达103度,流量0.1——3.9公升/每秒。盐卤泉多分布在勐腊县东部,密集于勐伴、尚勇、大荒坝、曼隆等地。含有丰富的钾盐与盐,故称“盐泉”。
西双版纳还是千百年来誉满神州,风靡全球的中国普洱茶的故乡。境内古六大茶山有六万多亩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园,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
201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扶贫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36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4.94万人,成为2014年全省贫困人口最少的州市;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7.5%降至7.45%,全省排名第三;减贫率为18.57%,全省排名第二。2011年至2014年,全州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中,共投入各类资金186662万元。
按照“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自治州重点实施整乡(村)推进项目,村内道路硬化、卫生公厕、人畜饮水、排水沟、党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实产业扶贫、信贷扶贫项目,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扶持带动贫困农户打牢脱贫致富基础,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围绕全州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农民开展茶叶、甘蔗、橡胶、竹业、畜牧养殖等实用型农业产业化技术技能培训。稳步抓好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程,增强边境一线人口较少民族可持续脱贫致富的能力。着力抓好连片综合扶贫,2011年至2014年,实施勐腊、勐海两县的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两个,覆盖4个乡镇23个村委会289个村小组,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1009万元。
各级各部门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逐步形成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发动群众、连片开发新机制。先后启动了“两山”扶贫、克木人扶贫、大卡老寨等专项扶贫,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科技培训、基本农田、产业开发项目。通过财政投入、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扶持农业及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橡胶、茶叶、石斛、澳洲坚果、热带水果等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小耳朵猪、茶花鸡、土著鱼等特色养殖业,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
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思路,不断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进程,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及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覆盖;认真落实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及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及社会保障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加强贫困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度;积极开展生态扶贫,继续抓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等工程建设。
西双版纳自治州未来将计划以“四个全面”为引领,突出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两大战略,统筹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三个层次脱贫路径,实施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金融扶贫、安居工程五大品牌建设,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聚焦勐海县、勐腊县片区特困地区,做到水、电、路、能源、住房、信息、素质提高、产业发展八个扶持到村到户,打通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帮助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小康成果,确保到2017年勐腊县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摘帽,到2020年全州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这一目标,西双版纳州将着力在七个方面进行集中攻坚。一是着力推进片区开发,在整乡整村推进上集中攻坚;二是着力贫困群众增收,在富民产业培育上集中攻坚;三是着力提升造血功能,在素质教育培训上集中攻坚;四是着力改善生存条件,在实施安居工程上集中攻坚;五是着力公共服务普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集中攻坚;六是着力民计民生改善,在社会事业发展上集中攻坚;七是着力长远发展大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集中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