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苗族
湘西州土家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2006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1.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3.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1%,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2%。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中华苗族祖先蚩尤
著名作家沈从文
苗族拦路酒
土家族姑娘在制作米酒
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犷、豪放、热烈。酒,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土家苗寨家家户户多有自己酿酒的习惯,酿制的多为甜酒、白酒。白酒中以苗家的包谷烧、土家的高梁烧最好喝。湘西土家苗民夏天用凉水冲甜酒当水喝,生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水煮开泡糖馓和阴米再加蜂蜜当茶饮,充饥暖身。平日劳动归来,没有下酒菜也要喝一两碗包谷烧或高粱烧解乏。家中来了客人,甜酒、白酒亦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年、节,接亲嫁女,红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动,酒的作用便更显得重要了。
酸辣是土家苗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味。对他们来说,没有酸辣,吃龙肉都没有味。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之说。故而,在土寨苗乡,家家种有辣椒地,户户备有酸菜镡。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类:蔬菜酸、肉食酸、粮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体,随蔬菜品种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白菜酸(或酸白菜)、萝卜酸、辣椒酸、豆荚酸、野葫葱酸、大蔸菜酸、蓖头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顾名思义,是以动物、家禽或水产的肉为原料的酸食,如:酸猪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鸡肉、酸鸭肉、酸鱼等。酸鱼最有名气。粮食酸主要以包谷和糯米为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腌制而成,有包谷酸糯米酸等。日常菜肴方面,春天吃新鲜舳笋炒肉、凉拌山笋、椿木尖、蕨菜(一种野蕨的嫩苔)炒腊肉、野葱炒蛋、鸭脚板(一种野菜)、桃花虫等;夏天有莴笋炒黄鳝、泥鳅钻豆腐、麻辣小山羊;秋天有油炸蜂蛹、油酥野鸡、罐罐菌炒肉、枞菌炖豆腐、板栗炖土鸡、野木耳炖土鸡;冬天有血粑鸭火锅、全牛火锅、腊猪脚火锅、野猪肉火锅等。
浓郁民族特色的湘西州服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服饰特色:土家族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银饰最为普遍。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裤子较短,裤脚较大。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湘西州传统婚礼
土家族传统婚俗哭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婚俗特色土家族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苗族走婚,客家叫私奔,但苗家的走婚却与客家的私奔不同,它既风趣别致,而又纯洁古朴,表现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反对包办的婚姻制度。苗族男女青年,是比较开朗的,他们通过走亲串友、赶边边场等活动,互相逐渐认识了,通过多次相交,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叫“初交”。再通过一段的接触交往,二人的情意加深,于是就互相交心,私自订下了终身,这种私自订终身,是没有经过说媒的,也没有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节日土家族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1957年9月6日国务院第五十七次全体会议通过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8年12月31日,所属桑植、大庸被划入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原辖8县2市减为7县1市,即:吉首市,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县。自治州全州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0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
集秀美风景与民族人文特色于一体的凤凰古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5.5℃。年降雨量1300-1500mm,无霜期250-280天。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对农业影响较大。州境内大部分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且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格局。境内核算忌水量213.7亿立方米,区域内平均年径流量为132.8亿立方米;干流长大于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44条,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等。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68万千瓦,可开发108万千瓦,现仅开发18万千瓦。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州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保护区面积24.61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5.9%。全州酸雨控制区面积1062平方公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州共检查各类污染源42家,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31宗。依法取缔捣毁26口非法炼汞土灶和设备,依法查处了8家违法排污企业;核查了19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8枚放射源,227套射线装置的运行运转情况;8县市城区56家医院和吉首市124家诊所医疗放废物纳入了集中处理。全州完成人工造林任务10.7万亩,完成封山育林7.58万亩,完成林木育苗播种面积1060亩,建义务植树基地30个。“八百里绿色行动”完成造林2.2万亩,栽植绿化大苗370万株,绿化公路900公里,新建特色景观景点20多处,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州森林面积76.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042.28万公顷,增长2.4%,全州森林覆盖率66.86%。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8座。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1年下降6.73%。
湘西州一类保护珍稀动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共有维管束植物209科、897属、2206种以上。保存有世界闻名孑遗植物水杉、珙桐、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鹅掌揪、香果树等;药用植物985种,其中杜仲、银杏、天麻、樟脑、黄姜等19种属国家保护名贵药材;种子含油量大于10%的油脂植物230余种;观赏植物91科216属383种;维生素植物60多种;色素植物12种。是中国油桐、油茶、生漆及中药材重要产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区系28目64科,属国家和省政府规定保护动物201种,其中一类保护珍稀动物有云豹、金钱豹、白鹤、白颈长尾雉4种,二类保护有猕猴、水獭、大鲵等26种,三类保护有华南兔、红嘴相思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作物主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烟叶等。工业主产原煤、电、水泥、木材、卷烟、化肥、纱、布等。卷烟是该州工业生产的“拳头”产品。土特产品以桐油、生漆、茶油、茶叶、烟叶、柑桔、板栗、蜂蜜、药材等最为著名。湘西自治州是全国桐油重点产区之一,所产桐油品质优良,色彩金黄,誉满中外。湘西又是“生漆之乡”,龙山被列为全国生漆基地。这里的“红壳大木”漆树被定为全国优良漆树品种之一。“古丈毛尖”、“保靖岚针”为全国名茶。泸溪浦市柑桔是湖南名桔之一。“织锦”在五代时,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现成为旅游者购买的珍贵纪念品。 “古丈毛尖”茶和“七叶参”保健茶系全国名茶;“湘泉”、“酒鬼”为酒中佳酿,属国家级名酒,享誉海内外;土家织锦、苗家绣品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青睐。
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矿业持续低迷、白酒行业下滑、特大洪灾等严峻挑战,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人民,按照州委“542”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抓投资、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财政总收入64.6亿元,增长8.8%(按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因素计算,增长28.7%),财政总支出204.9亿元,增长17.5%;规模工业增加值97亿元,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亿元,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8元、5891元,分别增长8.7%、12%。
2015年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项目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200个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1.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以上。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竣工运营,黔张常铁路开工建设,张花高速三条连接线全面开展征地拆迁,龙永和永吉高速、永顺至花垣、洗车至里耶等公路加快建设,泸溪白沙至武溪公路建成通车,完成农村通畅工程17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36个、招呼站555个。古丈古阳河、花垣吉辽河水库建设推进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新解决1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花垣竹篙滩水电站二期建成发电,完成183个行政村农网升级改造,全州农网改造率达80.2%。储备州庆项目300个,规划投资2300多亿元,湘西民族文化园、州府教育新城、威斯汀国际酒店等一批州庆项目开工建设。争资上项取得重大突破。烟草产业项目成功落地,国家烟草局和省政府会商纪要明确,5年内新增自治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30万大箱,3年内新增烟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元,投资8亿元支持鹤盛原烟异地迁建。去年卷烟易地生产指标已落实6万大箱,新增财税收入10亿元,其中可用财力1.5亿元,烟基工程和鹤盛原烟异地迁建项目启动实施。湘西机场选址成功获批,泸溪辛女溪、凤凰乌巢河水库启动预可研编制,张吉怀客运专线、龙山至桑植高速公路项目争取有新进展。成功争取国家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政策,缓解了自治州建设用地困难。
2015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走进贫困农户家中拉家常、问生计
2015年11月16日至18日,俞正声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陪同下,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深入工厂企业、民族村寨、学校医院,就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进行调研。调研期间,俞正声还看望了湘西州政协机关干部。湘西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俞正声来到湘西经济开发区规划展示中心,认真听取开发区总体情况和建设成果介绍。在洁宝日化(湘西)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奥鑫新能源车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他仔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情况。俞正声指出,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民族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俞正声一直牵挂在心。他来到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深入考察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并走进贫困农户家中拉家常、问生计。在吉首市河溪镇卫生院,他仔细询问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情况。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排料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他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俞正声强调,要紧密联系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多办一些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基础设施、医疗、养老等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加大职业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和就业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调研期间,俞正声分别召开湘西州委州政府有关负责同志、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和贫困村支部书记座谈会,听取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意见建议。俞正声指出,要认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着力提高扶贫实效,确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