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 如何啃下最后"硬骨头"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8-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农村6年减贫83.2%,剩下的“硬骨头”莫小觑

  乡土中国

  贫困发生率从10%降至1.7%,成绩是历史性的。而要啃下这余下的约1.7%“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还得在“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

  国家统计局8月12日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其中对这70年来的减贫扶贫工作成果进行了梳理。根据报告,十八大以来,农村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6年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东部地区已基本率先脱贫,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这也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扶贫,我们已说得太多,“扶贫”话题的新鲜感似乎也在边际递减。即便如此,这份统计区间横跨70年的减贫扶贫报告,仍以广阔视野让我们对中国全域的“脱贫实践”成效,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81年末到2015年末,我国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全球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以明显快于全球的减贫速度,带着占全球约1/5的人口脱贫,这本身也振奋人心。

  在这份扶贫成绩单里,十八大以来农村脱贫进展尤为瞩目:6年里,农村地区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也就是5个贫困户里有4个已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以降了不止4倍的幅度降低。这样的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既给进入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吃了“定心丸”,也肯定了精准脱贫在整体方向上的正确。

  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1.7%,成绩是历史性的,也是中国前所未有过的局面。但你我都清楚,这余下的1%,未必会比之前的10%更轻松——脱贫攻坚行至今日,剩下的更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部分贫困户“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就既有经验而言,政府、企业、公众在农村扶贫领域的成效,也是用赋能作杠杆:以资金、政策、产业、互联网等,改变千百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有了更多增收路径。但如今那些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们,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沿承着旧时的风土和心态,带领他们走出贫困,不只是拨资金、盖工厂、开网店,更需要“由内而外”的深层变革。

  这就要求,在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精准扶“智”和扶“志”,引入现代社会与市场经济的源头活水,让那些难脱贫的贫困户们成为公共体系、开放市场和网络中的平等参与者,继而激发其内生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这还要求,要摒弃那些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的、轻浮不实的扶贫方法——这很容易“碰钉子”。

  从现在到2020年,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时间紧迫,对那看似不起眼但仍需攻坚的“1.7%”,显然得再难也得啃。而要啃下这“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还得在“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精准地提升农村贫困人群的“智”与“志”,让农村贫困人口获得内生动力,也获得与现代社会相衔接的、可持续的增收本领。(孟然)

(编辑:周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