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再深化、再提升
来源:中国民族报 卓新平(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发布日期:2019-09-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卓新平(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要正确认识世界伊斯兰教,充分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再来思考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才能更加具体和全面。

  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当前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具体组成部分。对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观察及评价,既要看到中国伊斯兰教与世界伊斯兰教的历史传统及信仰教理之关联,也应该对其在中国的适应、融入持有一种动态的、互动的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关联,使我们对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一定要持开放、开拓、开明的观念,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维护人类和平、搞好国际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要认识到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华文化积极吸纳伊斯兰教优秀文化因素的过程,是开放、对话、交流之双向互动即双赢的过程。

  不能搞所谓封闭性的“中国化”,因为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其能够做到“天容万物、海纳百川”。所以,“中国化”并不意味着对伊斯兰教所涵容的阿拉伯、波斯等文化的封闭或排拒,而是积极对话、沟通、开拓、融贯。“中国化”只会扩大中国伊斯兰教的蕴涵,丰富中国伊斯兰教的文化底蕴。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质上是文化对话、文明交汇的继续,这一积极进程会因“中国化”而得到鼓励。

  伊斯兰教中国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国伊斯兰教最要关心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发展、革新。一方面要积极发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伊斯兰教在历史上融入中华文化传统、社会风情,达致中华文化呈现形式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还要把重点放在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上来,使伊斯兰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体制、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积极适应,正确处理好政教关系、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全国人民齐心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中,充分显示中国穆斯林的身影和作用。所以,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是回溯优秀传统与展示当代风貌的有机共构,是融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精神文明生活的生动发展。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伊斯兰教的信仰者都应以“信道而且行善”这一原则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及和平发展。这样不仅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而且也能赢得中国社会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认可和肯定。

  伊斯兰教中国化要求伊斯兰教界加强建设、不断完善,教义教规要适应中国当代社会,教制教法要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建设,教职人员要带动穆斯林群众提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公民意识,自觉形成其中国心、中华情、中国意志。

  伊斯兰教中国化关键在于培养新一代宗教人才。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道德上有感人魅力、文化素质上高于普通信众的宗教人才。形成积极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宗教教育体制,培养出新一代思想先进、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教理精通的教职人员,使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组织及宗教院校掌握在这些人士手中。

  ■孔陈焱(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伊斯兰教中国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中国的伊斯兰教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伊斯兰教中国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中国的伊斯兰教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中国广大穆斯林群众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伊斯兰教中国化重要的当代路径。

  中国伊斯兰教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社会繁荣昌盛之时,中国伊斯兰教也得到较好的发展;晚清时,中国内忧外患,中国广大穆斯林群众也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广大穆斯林群众认识到,只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才能有切实的保障。只有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符合广大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于2001年4月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开始解经工作,编写、推广新“卧尔兹”,对当代我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据伊斯兰教经典及其内涵,从教义和教规的角度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例如在“卧尔兹”中宣传反对毒品、预防艾滋病、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解经讲经过程中得到培育;坚守中道,反对极端,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旋律得到宣扬。

  ■米寿江(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清真寺汉文匾体现了伊斯兰教中国化

  世界各大宗教兴起、生存、发展的规律和自身需求,其实质就是“相适应”,伊斯兰教也不例外。纵观当今伊斯兰教传播的地区,除基本教义和主要功修保持一致外,在语言、服饰、建筑、伦理、习俗等方面都烙下各自地区的印记。也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才能在这些地区得以传播和发展。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清真寺的匾额和楹联能反映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特点。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伊斯兰教的思想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伊斯兰教历史、文化、义理、伦理、功课等,不仅在世界伊斯兰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同时也给中国传统的匾额和楹联文化增添了光彩。

  伊斯兰教建筑悬挂匾额楹联,起于明代,盛于清代,与中国穆斯林广泛使用汉语并用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典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国伊斯兰教特有的现象。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传世的对联,“读书得妙意,理合天经三十部;养气通神明,道统古圣百千年”等,这些用儒家的语汇和汉文化凝练的对联,把伊斯兰教信仰、功修、伦理,甚至苏菲主义的修炼和道统思想都含括其中,可谓精辟明晰,思想深邃,耐读耐思。

  清真寺的汉文匾额楹联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将外来的伊斯兰文化创造性地发展成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见证,其对中国文化及世界伊斯兰文化都有特殊贡献。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的研究,并给予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

  ■薛龙和(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传承运河伊斯兰文化,助推伊斯兰教中国化

  运河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积极适应中国国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现象。历史上,从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阿拉伯国家使节、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等,大都取道大运河北上北京,或西去长安。所以,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东部地区的传播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运河伊斯兰文化。

  运河伊斯兰文化孕育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伊斯兰教是在商旅播迁过程中和平东渐中国的,这种不同于在阿拉伯本土的传播方式,适应了中国国情与文化场景,使得其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流传至今。

  运河伊斯兰文化促进了“中国化”型制的清真寺创建。世界各地文化、地理以及建筑技术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特色。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清真寺建筑型制和样式日趋“中国化”。穆斯林先辈们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住环境,逐步吸收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国化的清真寺多采用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大木起脊、硬山式、歇山式,礼拜殿多为“勾连搭”的结构,并普遍采用传统的宫殿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样式。

  运河伊斯兰文化促进了伊斯兰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寺院教育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因适合中国穆斯林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教育形式,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江苏的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起步较早,又以伊儒兼修的经师多而闻名全国。

  (辛永刚整理)

《中国民族报》(2019年09月03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