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基
来源:新疆日报 李春霞 发布日期:2019-09-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就业是民生之本,连着千万家庭,连着各族群众的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治区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城乡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群众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劳有所得”四个字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就业渠道

  从包分配到自主就业创业

  9月6日,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塔希娜语言学习工作室里一片忙碌,它的创办者是该校今年的毕业生图尔荪麦麦提·努尔麦麦提。在学校的帮助下,从大一就开始创业的图尔荪麦麦提,如今已注册了公司,并带动了10名大学生就业。

  同图尔荪麦麦提一样投身创业大军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新选择。据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主任李源源介绍,2017年学校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至今已入驻30多个创业项目,创业人数300多人。

  “我毕业时还是包分配工作,那时根本没想过创业的事。”毕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李源源感慨地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一方面,相关部门为大学生搭建各种就业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减免场地租金、享受社保补贴等各类创业帮扶政策,助力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扬帆起航。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使该校大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

  从包分配到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铁饭碗”到自主就业、主动创业,人们的就业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各种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蓬勃发展。

  “经过长期努力,我区基本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俊昌介绍,近年来,我区就业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显著提升,全区城乡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491.25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1307.56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2012年至2018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26.24万人,年均约新增46.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274.5万人次;48.56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区属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8%以上。

  数字的背后,是有力的政策支撑。2012年,《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颁布,就业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2015年至2018年,我区连续4年出台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涵盖了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

  一个个青春的身影,散发着自信的光彩。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梦想。

  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由衷的感激。我区建立了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长效机制,就业困难人员有了工作和收入,生活有了保障。

  一张张淳朴的笑脸,绽放着幸福的笑容。我区开辟了就地就近就业、疆内跨地区转移就业、转移到企业就业等多种转移就业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增收,日子更有盼头。

  就业扶贫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

  “我父母都是农民,初中毕业后我就在家务农,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做梦也想不到,我和妻子还能在大企业上班,住上乌鲁木齐的楼房,有了自己的家。”9月8日,在乌鲁木齐市恰尔巴格街中泰雅居小区,居民艾麦提江·马穆提和妻子打扫完刚装修好的新房子后感慨地说。

  2017年4月,依靠自治区转移就业的好政策,艾麦提江和妻子祖丽胡玛尔·阿布都外力从疏附县到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就业,艾麦提江是叉车工,祖丽胡玛尔是操作工,如今夫妻俩月收入近万元,比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多。去年底,他们购买了一套公司的保障性住房,“刚买了一台很大的液晶电视机,这两天准备去买沙发和地毯。”祖丽胡玛尔高兴地说。

  从偏远乡村到繁华都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从土坯房到高层住宅,自治区转移就业的好政策,改变了艾麦提江和妻子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像他们一样的贫困人员的命运。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让南疆贫困家庭劳动力有事干、有钱挣、能脱贫,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一直牵挂的事。

  近年来,我区聚焦南疆四地州,大力实施就业扶贫规划,先后制定实施了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三年规划、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三年规划和自治区旅游产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规划,以就业扶贫为抓手,全力支持南疆地区脱贫攻坚。

  政策红利如春风拂面,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据自治区人社厅统计,2018年,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多渠道实现稳定转移就业7.5万人。在政府的组织和帮扶下,更多像艾麦提江一样的南疆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的村办工厂、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和公益岗位等不同的岗位上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更有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我们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的有组织转移就业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南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自治区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李宏武说。

  职业培训

  从稳就业到高质量就业

  做大就业总量的同时,我区从供给侧发力,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稳定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

  “我1997年参加工作,从初级工、中级工一直评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每月工资从一两千元到现在的近万元。这几年,党和政府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我们的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来越好。”9月10日,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高级工程师王常平说。

  工作20余年的王常平,如今已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她的成长经历也为厂里的年轻员工树立了榜样,“我要多向师傅学习,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工艺员张晓杨说。

  一边“有活没人干”,一边“有人没活干”……过去,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就业质量提升。今年,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扩招,鼓励更多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报考;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面推行,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学年4000元;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特别是加大对贫困人员的技能扶贫力度……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加强,既能为高质量发展增加人才供给,又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有其岗”。

  据自治区人社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区共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1个,2018年全区新增高技能人才3.4万人。

  “我们正在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自治区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张世辉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