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发展 水净鱼鲜民富
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 刘小明 见习记者 张弘弢 发布日期:2019-09-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好山好水养好鱼,贵水黔鱼富渔家。

  近日,黔东南州锦屏县三板溪村渔民们喜迎丰收,上万斤鲢鱼、江团鱼被打捞、装桶、称重、装车销往各地。锦屏县2017年全面拆除库区内网箱后,积极探索大中型水库大水面渔业生态养殖经验和出路,年总产值达1800万元,今年还将年净利润的50%分配至库区涉及的39个村寨,促进渔民增收。

  锦屏县渔民喜迎丰收,是贵州生态渔业稳步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全域“零网箱·生态鱼”建设。截至目前,我省17万亩湖库生态养鱼已投放鱼苗,稻田养鱼面积达267万亩,取得阶段性成效。

  不要网箱要产业

  带着鱼腥味的空气、黑黢黢的河水、恶臭的淤泥,环境污染一度是渔业发展难以改善的难题之一。近年来,我省逐步取缔网箱养鱼,积极寻找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生态渔业发展道路。

  网箱拆除了,渔民的收入从何而来?网箱能拆,产业坚决不能拆。为了拆掉网箱后还能保障渔民收入,各地政府多渠道搭建平台,帮助养殖户解决短期售鱼难问题;多方整合资源,做好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扶持指导,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

  瓮安县渔民皮禄江2017年前在乌江水面养了10个网箱的鱼,一年收入五六万元。全面禁止网箱养鱼后,他获得政府2万元补助,在山上种植了6亩蜜柚,并购买游船搞起了旅游。待到蜜柚大面积挂果,他的收入比起养鱼时将会只多不少。

  全面取缔网箱养殖以来,全省从传统的养殖方式逐步向新型“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方式转变,“以鱼净水”效果初步显现。根据已投放鱼苗水库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现如今,碧波荡漾的湖库,再不见网箱围拦、泡沫垃圾的踪影,鱼翔浅底,水清岸绿。

  探索“零网箱·生态鱼”发展模式

  2018年5月,我省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将其作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12个特色产业之一,成立省生态渔业专班,开展生态渔业试点研究工作,逐步建立起贵州省生态鱼养殖体系,形成以“贵水黔鱼”公共品牌为主,以其他区域特色品牌为辅,构建并推广“一主多辅”的贵州生态鱼品牌体系。                       

  自“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开展以来,全省全面推行不投饵、不施肥的“人放天养”方式,根据湖库水域承载能力、养殖容量,合理确定湖库、稻田等养殖容量、规模和密度,一田两用,鱼稻共生,宜库则库,宜稻则稻,渔旅一体,渔稻共生,探索符合贵州渔业的发展模式。

  今年4月,我省又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加快鱼苗繁育基地建设、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培育市场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证照办理、强化科研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按照全省生态渔业发展方案,起步之年重点任务为落实养殖面积、保障鱼苗供应、解决资金投入、探索品牌营销。同时,确定全省湖库生态养鱼14万亩、稻田综合种养260万亩的发展任务。

  目前全省已打造出锦屏、榕江、播州、德江等19个省级生态渔业发展示范县,实施了100个生态渔业示范项目,各示范县之间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

  净水养出鲜鱼

  望着净水中活蹦乱跳的鲜鱼,看着鱼塘的循环水养殖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渔民们心里美了,腰包也鼓了。

  据统计,贵州省有适宜发展湖库生态渔业面积134万亩、稻田养殖面积320万亩,但全省人均渔产品占有量仅约7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2%。生态渔业市场缺口大、市场前景广, 通过培训示范让渔民参与到广阔市场中去,可以推动他们稳定致富。

  目前,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发展生态渔业,深入推广“三变”改革示范样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积极吸纳贫困户进入生态渔业产业就业。

  同时,各级政府注重产销对接,通过发挥企业、合作社对接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广统一发放鱼苗、统一收购成鱼的模式,降低单家独户养鱼风险,确保养鱼群众收益稳定,让渔民吃下定心丸。

  围绕生态鱼品牌,我省启动了“贵水黔鱼”品牌宣传和商标注册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渔业产品进超市、进农贸市场、进餐饮店、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为打造统一的品牌奠定了基础,“贵水黔鱼”品牌形象店目前已与有关机关食堂、餐饮酒楼签订生态水产品供货协议,并陆续进入百姓餐桌,不断延伸生态渔业产业链。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