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之满族——朱朝治: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家翔 发布日期:2019-09-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祝 福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小康道路广,美好生活有奔头。感恩祖国感谢党,让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愿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朱朝治: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夏日炎炎,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村民孙敬春家的大棚里,一排排树上缀满了晶莹圆润、紫红透亮的大樱桃,再过几天,这些樱桃就会摆上北京、上海等地的货架,成为市民们追捧的水果宠儿。

  “这是我2017年建的一个大棚,过去这个大棚主要种玉米,一亩地也就赚个五六百元。”孙敬春说,“这些年朱书记带着我们搞特色农业,栽种上樱桃树以后收入大大提高了,比以前收入翻了几十倍。”

  孙敬春提到的这位“朱书记”,就是朱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57岁的满族汉子朱朝治。十余年来,他创新发展思路,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持续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带动朱家村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军人出身的朱朝治,身材高大,嗓门洪亮,做事有想法、有胆量。1984年,朱朝治退伍回到家乡,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学技术,办企业,日子越过越好。2004年,在村“两委”换届中,朱朝治当选了朱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朱朝治就开始认真思考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时朱家村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粮食生产和露地蔬菜种植为主,村民生活长期处在不饥不饱的状态。”朱朝治说。

  可村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只种粮食和露地蔬菜并没有发挥出朱家村的潜力。他决定从调整种植结构打开局面,牵头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从单纯依赖粮食生产,转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蔬菜和大樱桃种植业。

  正当果蔬生产初具规模时,一场意外突如其来。

  “2007年3月,一场特大风暴袭击了大连,我们村受灾严重,几年的辛苦都白费了。”朱朝治说。

  倔强的朱朝治不服输,他带领村民抗灾自救,重新建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种植空间更大的钢架结构蔬菜温室大棚。钢架结构的温室大棚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把损失降到最低,还为以后蔬菜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统一规划和施工,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到每个大棚,引进卷帘设备和技术,使蔬菜从单季生产变为四季生产,还普及了农业标准化,畅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2014 年,朱家村设施蔬菜园区获“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称号。

  村里生产的“连珠”牌茄子被认定为“大连市名牌农产品”和“辽宁省名牌农产品”,生产的大樱桃被认定为“大连市名牌农产品”。通过增强蔬菜生产优势,朱家村及周边其他4个蔬菜种植村的农民收入每年以10%至15%的幅度递增,七顶山街道农民年人均收入也连续10年位居金普新区首位。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蔬菜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樱桃种植产业。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樱桃树,种植面积在3000亩左右,全村2700人,人均收入达4万元。”朱朝治说。

  日子富了,村子也要变美。2012年,朱家村910户就全部通了自来水,全村已经完成20多公里的柏油路铺设和屯中30多公里的水泥路入户工程,安装路灯100余盏,建成了占地3.5万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

  “广场修起来真是好啊,我们每天吃完饭都去广场上溜达溜达。我们现在过得挺美,一点也不羡慕城里的生活。”村民刘晓旭说。近年来,朱家村先后获得“辽宁省文明村”“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等称号。

  2015年起,朱朝治连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深入村屯倾听村民意见,写成建议20余件。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其科学文化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工作需求,年轻人锻炼和发展机会少的问题,朱朝治提出“关于对村级干部任职年龄加以限制”的建议。

  “党中央的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最终具体落实是由村一级干部来完成的。需要在村‘两委’建立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朱朝治说,农村干部人才结构需要顶层设计,要从国家层面来统筹考虑。这一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后来作为辽宁团议案提交给全国人大。

  “乡村振兴,农民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也会越来越美。我们也越来越有干劲了!”朱朝治说。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