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力作—— 评《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张俊飚 发布日期:2019-11-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李俊杰

出版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一书,是北方民族大学校长李俊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号:13JZD026)的成果,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以“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为主题,构建了跨学科的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研究总体框架,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成生态脆弱区、特殊地缘区、特殊文化区、省际交界区四类,深入研究各区域特殊类型贫困的现状特征、致贫机理、减贫成效、反贫困制度创新等,为我国民族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智力支持。

  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该书基于国内外已有的贫困的概念和理论,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从多学科综合的视角界定了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的概念:民族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经济上比其他地区更易陷入收入贫困和福利贫困,在地理区位上难以化边疆地区、边远山区的劣势为优势,在能力发展上容易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等。传统的区域开发型扶贫政策在反贫困中的作用有限,精准脱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更好地认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将我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为生态脆弱区、特殊地缘区、特殊文化区、省际交界区四类,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确定了不同类型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工作重点和政策设计框架。

  构建了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该书综合七个学科的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是多维的,对贫困的探究应该从单维转向多维;运用多维贫困理论,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理论等,构建了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体系对多维贫困程度等问题进行了测算与实证研究。该书提出,健康问题和教育问题是被研究区域最突出的贫困微观维度,政府要针对不同区域各民族居民制定更加精准的扶贫政策,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产品。

  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该书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先后赴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在省(区)、市、县和贫困村(户)座谈、问卷调查、案例访谈、入户调查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运用农户样本数据计算了多维贫困指数,利用先进的模型和技术计算了武陵山区空间贫困指数,运用口述史方法分析了武陵山区样本户家庭生命历程,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高寒藏族聚居区农牧户对扶贫政策的依赖性,评估了滇桂黔石漠化区各市(州、区)反贫困政策绩效。这些调查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成效,开展对策研究。

  提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反贫困策略。该书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从反贫困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扶贫及其相关政策的对策建议。例如,滇桂边境民族地区需要建立“大边疆”视野,形成区域扶贫开发均衡格局;干旱牧区扶贫开发应遵循牧区人口的相对分散和随机性迁移等特点,着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第二、三产业;武陵山区处于省际接合部,解决该地区贫困问题更合理的方式是协同治理;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开发应探索有效的绿色减贫模式;高寒藏族聚居区要把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书提出的分类治理反贫困策略为我国特殊类型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对象的确定、扶贫资金的投向、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模式的选择等提供了更多的解释与解决手段,从而为各级政府的反贫困决策和社会各主体参与片区扶贫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参考。

  总体来看,该书选题新、观点新、分类细、跨学科,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的数据资料、扎实的调查研究、微观的典型案例、精准的贫困治理策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