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现小康的全国唯一毛南族乡卡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来源: 特约撰稿 杜再江 发布日期:2019-11-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卡蒲毛南族乡积极推进辣椒等产业发展,助力各族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本报记者 马永摄

  “都是党的民族政策好,让我有机会在家乡也能发家致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的毛南族村民石景银感激地说。

  从一个为基本生计发愁的贫困户,到拥有268头本地小黄牛的养殖大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石景银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只是卡蒲毛南族乡群众从贫困迈向美好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卡蒲,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如今,卡蒲毛南族乡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100%,在贵州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个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民族乡,正大踏步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发展一年一个样

  从平塘县城驱车到卡蒲乡,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宽阔大道旁的美丽乡村景色令人心驰神往。道路旁,“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标语格外醒目。作为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卡蒲乡总人口1.39万,其中毛南族占97.9%。

  “蓝莓种植1100亩,菩提树种植近900亩……”卡蒲乡亮寨村委会主任石国莳掰着指头讲述村里发展的产业。在这个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山区,由于山多地少,过去村民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毛南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这里的发展一年一个样。”石国莳说,村里许多产业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前村民们“等、靠、要”的懒散状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奋力发展的良好精气神。

  在30岁的毛南族村民杨波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老百姓吃水都得从山洞里人挑马驮过来。“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不比城里人差!”

  随着全省打响脱贫攻坚战,卡蒲乡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性巨变——在该乡所辖的6个行政村中,场河、河中、亮寨3个行政村的小康达标工作于2016年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甲坝、新关2个行政村的小康达标工作于2018年5月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今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有望降至0%!

  “毛南族是人口较少民族,但是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我们。”卡蒲乡乡长石通佾说,从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喀斯特山区,到如今率先实现小康、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特别是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扶持。“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各部门相继为卡蒲乡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产业发展、开发民族旅游、丰富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卡蒲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石通佾是土生土长的卡蒲人。由于从小深受水、电、路、通讯不畅之苦,自担任乡长以后,他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我们乡享受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有800万元至1000万元。我们用这些资金修好了连户路、通村路,老百姓出行便利了,发展产业有了基本条件。”石通佾说。

  发展产业是民族地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卡蒲乡坚持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按照以无患子、蔬菜和生态畜禽养殖为主的“一长两短”产业(即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长产业和发展蔬菜、林下畜禽养殖短产业)发展规划,在25度以上坡耕地实现退耕还林无患子种植6500亩,养殖生态禽5万羽,25度以下耕地完成蔬菜种植6180亩(两季)。

  “在探索产业发展助推毛南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率先全面实现小康进程中,我们乡大胆创新,先试先行,与挂帮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同探索出‘学院定量下单、村级规模生产、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统一配送、学院食堂收购’的‘校农结合’扶贫新模式,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模式在全省推广,得到了省委书记孙志刚的肯定。”石通佾说。

  依托“校农结合”平台产生的规模效应,卡蒲乡积极拓展市场,与大型蔬菜采购商进行对接。2017年,卡蒲乡蔬菜销售收入为34.3万元,2018年增加到760万元。除了高校,卡蒲乡还与政府机关、企业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全乡735户贫困户受益,户均增收2500元,402户、1439人因此脱贫。

  为扩大“校农结合”战果,实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卡蒲乡坚持以产招商,成功引进多家企业入驻校农结合产业园区,发展生态禽、辣椒、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逐步形成了3条全产业链。

  2016年7月,石景银和同伴蒙国香在卡蒲毛乡摆卡村的一片山头上,建起了平塘县黔旺种养专业合作社。他们利用四周茂密的森林及长势迅猛的皇竹草,将场河村、摆卡村和河中村3个村的项目进行捆绑后,整合发展为一个扶贫项目。该项目采取“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模式,由村民委员会申报扶贫项目,合作社具体组织养殖黄牛,贫困户每年可享受1000元以上的保底分红。石景银算了一笔账:“今年的公牛肉每斤21元左右,母牛肉18元左右,行情看好,市场供不应求。”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卡蒲乡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紧盯“劳动力家庭1户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积极开展技能培训,2018年培训68人,2019年培训82人,占全乡有就业意愿、培训意愿人员家庭的96%。

  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卡蒲乡注重保护传承毛南族文化,积极开展迎春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大力推广“议廊”村民自治制度,采用猴鼓舞、毛南山歌等民族歌舞、民族语言进校园的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卡蒲乡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小康电、广播电视“户户通”、移动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全乡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实现全覆盖;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村卫生室、村医实现了全覆盖。

  “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石通佾介绍说,卡蒲乡对162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同步帮助群众补齐橱柜、床、衣柜等居住必备生活用品,实现全乡所有危改户顺利入住。在资源环境方面,卡蒲乡聚焦重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落地,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100%,同时制定环境整治方案,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全乡人居环境卫生得到大力改善。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