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类学民族学智慧——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9年年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见习记者 郭家翔 发布日期:2019-11-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9年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本次年会以“人类学民族学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70年”为主题,旨在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类学民族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一流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努力搭建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在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重要贡献。会议期间,来自全国155所高校、科研机构的5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入交流,集中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类学社会学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与会者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是摆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认为,创建自西方的人类学民族学对人类是有贡献的,但也有其局限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中国经验,总结中国学界的研究,创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派,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中国理念的国际话语权的需要,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的责任。建设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学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民族学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为主的研究,从中国与世界当前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理论,坚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坚持实地调查为主、开放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学研究在规模、数量、类型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表现为更广阔领域的田野调查、更丰富的田野经验、更丰厚的田野成果。近年来,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问题和类型有很大的突破,新的领域不断被开拓出来,最为亮眼的是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性别研究、影视人类学研究和艺术人类学研究等领域。人类学学科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青年学者迅速成长,为中国人类学学科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在主旨发言中认为,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加强跨文化和区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人类学支撑的区域研究是不够充实的,人类学研究要结合国家战略,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立足中国现实,根植中国大地,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会学者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民族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动民族大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等等,这些重大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中国民族学界提供智力支持,我国民族学者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研究员杜永彬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藏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的藏学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显著成就。新时代,中国藏学研究者要认清藏学研究的新态势、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承担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取得新进展、出好新成果,推进中国藏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律体系形成到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演变,法治建设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各项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推动民族事务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与会学者围绕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实践展开讨论。

  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葛忠兴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伴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呈现出重视程度高、扶持力度大、研究平台新三个显著的特点,这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余梓东认为,智力兴边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智力兴边工作,不断提高兴边富民行动的质量与效率。

  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束锡红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为例,总结了原隆村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示范移民村,在脱贫致富方面的经验。原隆村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激发移民村产业活力,实现三产融合等实践措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景福调查了“三区三州”典型扶贫脱贫案例,提出“三区三州”减贫防贫在制度层面应完善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产权制度,教育层面应稳定提升基础教育、普通话和职业教育水平,区域经济和产业层面应努力培育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层面要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医疗、财产保险水平以及完善社会救助和返贫预警机制等措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与会学者就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张桥贵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民族高校要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牢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积极参与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更好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更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陈·巴特尔认为,在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民族教育要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基础上,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完善民族教育管理体系,健全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推动民族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陶琳分析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村民族团结的经验,认为这是村民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村治模式结构优化、乡土社会互帮互助等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