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 陈方刘 发布日期:2019-12-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文化根基。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的主张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相通。例如,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中国人就常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制度是思想的载体和实现形式。中华民族不仅很早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的丰富思想,还把这些思想运用于构建制度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为民族生存繁衍、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重要保证,也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

  近代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先后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制度模式,但都没有成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涤荡了传统制度的污泥浊水,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文化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具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的深厚文化土壤,为制度自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离开中华文化的支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缺乏勇气和智慧;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容易失去定力和气节。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制度优势相辅相成、互推共进。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