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建筑在开放中“活起来”
来源:经济日报 戴先任 发布日期:2020-01-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鼓励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科学阐释和展示文物建筑的价值,鼓励开展公众参与、体验、互动式活动。同时明确,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采取分时段开放方式。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文物建筑遍布各地。文物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社会性与公益性,鼓励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就是让文物建筑回归公益性与社会性,也是在盘活这些闲置资源,能够拓展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促使文物建筑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让文物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出新的作用。但也要看到,文物建筑对外开放需顾及文物建筑的具体情况。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涉及文物保护、地物权属、旅游管理、安防消防、景观环境等诸多环节,对于文物建筑开放,需顾及其他因素,统筹安排,严格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与相关技术规范操作。

  因此,文物建筑并不是简单开放就可以了,需要做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以保护为前提,要能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开放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让更多人了解文物建筑,参与到保护文物建筑的队伍中来。只有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才能让文物建筑更好开放,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多赢”格局,才能真正让文化遗产造福当代,利于后人。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