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华春节文化多样性的表征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跃 发布日期:2020-01-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云南,过年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更多的活动要在村寨举行。  刘建明摄

  “欢欢喜喜过大年,热热闹闹贺新春。”云南各民族也不例外。云南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将春节纳入了本民族节庆中,只不过在名称、时间和习俗上,与内地有所差异。

  云南各民族对于春节的称谓各不相同。除“春节”这一统一的名称外,各民族还有自己具有地域与本民族特点的称谓,如彝族的“阔西跌”、哈尼族的“觉扎扎”、傣族的“牵养”、白族的“过真旺”等,名称多达近20种,均有过年、新年的意思。

  云南各民族在过年的时间和节期上也各有不同,开始和结束时间均有差异。最早的是普米族,在农历腊月初六就过年了;节期最长的是拉祜族,共有30天,最短的为怒族,仅两天。

  除了上述不同,各民族的“年味”也大不同。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先后有掸/扫尘、清洗衣物、舂粑粑/饵块、做糍粑/年糕、酿酒、磨豆腐、祭灶神、供斋、祭祀天地、杀年猪、摘松毛、栽天地树、贴春联/门神、封门等活动。具有特色的是祭祀仪式和习俗,如彝族和哈尼族的立秋千架、白族的送鬼、哈尼族的点长明灯、傈僳族的流坐请客、拉祜族的行年礼、瑶族的过小年和杀水鸭、藏族的竖风马经幡、布依族和水族的守田埂、普米族的祭三脚等。

  在各民族中,过年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更多的活动要在村寨举行,如戏剧、歌舞、游艺、体育、休闲、交易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为春节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春节期间,各民族都身着传统盛装,盛装一般用于节日、婚礼以及重大盛典。

  过年准备的特色食物,从食材、类型、名称到制作工艺、食用方法、象征意义都不尽相同,成为“滇菜”的组成部分。包括过手米线(阿昌族)、噶来(藏族)、岜夯鸡(壮族)、鬼鸡(景颇族)、羊汤锅(彝族)、琵琶肉(怒族)、撒达鲁(德昂族)、乳扇(白族)、醅(普米族)等。

  各种民间信仰不同程度在过年的仪式、活动中有所体现,类型众多、内容丰富。如祭祖、祭本主(白族),祭天(纳西族),祭拜神山(藏族),赕塔(傣族),喊神(拉祜族),打醋汤(彝族),退口舌(普米族)等。还有各种习俗,如春王正月(白族)、约曼(佤族)、敬羊角(怒族)、祭稻草人(蒙古族)、扫火星(布依族)、化賩(纳西族)、日糖老(傣族)、行年礼(拉祜族)、断秋送年(哈尼族)等。

  表演艺术包括傩戏、白剧、彝剧、藏剧、傣剧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歌舞演出,如龙舞、板凳舞、象脚鼓舞(傣族),摆手舞(布朗族),水鼓舞(德昂族),蹬窝罗(阿昌族),刀舞(景颇族),霸王鞭(白族),木鼓舞(佤族),达比亚(怒族),把式舞(布依族),吞口舞(水族),锅庄(藏族),搓磋(普米族),烟盒舞(彝族),纸马舞(壮族),芦笙舞(苗族),大鼓舞(基诺族),剽牛舞(独龙族)等;此外还有酒歌、迎客调(彝族),雅乐调(壮族),孔雀歌(傣族),哈巴(哈尼族)等。

  民间体育及各种娱乐活动有打陀螺、玩秋、荡秋千、上刀山下火海(傈僳族),射弩、但丁(景颇族),丢包(布朗族),过溜(怒族),卡哲(藏族)等。

  总的来看,云南春节期间各民族的种种庆祝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习俗相当一部分原本就是各民族固有的传统,只不过被移植到了春节这个特定的时空之中,体现出民族凝聚、人际交往、文娱体育、教育宣传、文化传承等各种功能。

  考察云南各民族的节庆史,尽管不同民族在接收的时间、内容、仪式、程序、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时至今日,春节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中。通过欢愉的形式,春节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综合成为一种观念的、心理的、精神的文化聚合物,从而昭示了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核。

  (作者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