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多民族视野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马志英 发布日期:2020-03-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观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独具特色,集中地体现出多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风貌特色。自上世纪20年代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以来,有关元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清朝是继元朝之后又一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大量文学作品不仅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结晶,也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出版了一些以民族或语言来划分而著成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如《满族文学史》《蒙古族文学史》《白族文学史》《彝族文学史》《中国回族文学史》等,但其主要内容是对少数民族作家的生平经历和著述情况进行梳理与介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其中关于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内容少之又少。

  近10年来,学界逐渐重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家族文学和著述考证方面,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安尚育《云南古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多洛肯《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述论》、王双梅《满族文化视角下的〈红楼梦〉述评》、董雪莲《论清代云南多元文化背景下纳西族汉语诗歌特点——以丽江纳西族汉语诗歌为例》、李小凤《比较视域下清代泰州回族俞氏家族文学研究》、邵敏《清代回族文人改琦著述略考》等。这些成果或是对清代满族、白族、纳西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文学)进行探析,或是考证了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生平著述,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然而,无论是个案角度的族别文学研究,还是文献学角度的考证追溯,此类研究主要是单向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未能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置于中华多民族文学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因此,以多民族文学史观来审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走向以及演变规律,全面展现多民族文学在推动中华文化历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应是当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多民族视野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既研究清代某一少数民族的文献与文学,也研究由各个少数民族的文献与文学所组成的多民族文学;既研究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探究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间的关联。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多民族视野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代各民族作家的大量涌现,为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如,云南有姚安彝族诗人高奣乔、昆明回族文人孙鹏、大理白族诗人李崇阶、丽江纳西族诗人桑映斗、大理回族诗人沙琛等,甘肃有金县回族诗人马中律、皋兰县回族诗人马鲁平、天水回族文人哈蜕庵、兰州回族诗画家马虎臣等,湖南有以彭勇行、饶琳、彭施泽、黄一清等为代表的土家族诗人群体,广东有瑶族文人邓振翼,福建有萨氏回族诗人世家(萨玉衡、萨大年、萨树堂)等。他们在同一时代进行着相互关联又各有所长的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共同缔造了我国历史上既有继承性又具特殊性的清代文化与文学。

  二是从大量的交游题赠作品来看,清代各族文人学者能够冲破各种藩篱,常以诗文唱和、诗酒雅集、题跋赠序等文艺活动为契机,密切交往、互动频繁。各族文人交游酬唱,在文学创作中各展所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格局,促进了清代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这是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多民族视野的内在依据。

  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置于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中予以观照,是建构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多民族视野的基本路径。

  首先,从宏观上共时考查清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分布。与我国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格局相一致,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分布格局亦是如此。从微观上,可以分别从南方、北方各选取几个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区域进行数量统计与个案分析。如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成分最丰富的地区,清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黔中和巴蜀等地,他们既有母语文学创作,也有大量的汉文创作,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学的宝贵遗产。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繁荣的商业贸易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积极向主流文化靠拢,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和文人应时而生,如福建侯官张氏畲族文学家族、福州萨氏回族文学家族等。可以尝试运用文学地理学、文学接受等方法或关键因素,解析这些地区各民族文学的分布版图和创作特色,由此分析清代多民族文学的共性特征与创作规律。

  其次,在理清各民族文学版图分布的基础之上,分析清代各民族文人社交网络状况。清代各族文人交往密切、互动频繁,这些社交活动是建立在各族文人学者共有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清代各族文人在文化上彼此认同,在文学创作上转益多师,共同进步。一方面,清代的少数民族文人热衷于学习中原文化,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积极的入世情怀,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清代的汉族文人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接受少数民族文化。这种双向的文化认同,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各民族文学共同繁荣发展。

  从多民族文学格局这一视角来审视清代文学,为厘清清代各民族文学的生存语境提供了可行的延展思路,对进一步认识清代文学的特性、深化对中国文学史相关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置于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中予以观照,也有着深厚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清代各族文人的文学活动与创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许多有益参考。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分布与互动研究”(项目号19AZW022)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