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经验谈】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日喀则篇章—— 访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本报记者 牛锐 发布日期:2020-04-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日喀则市桑孜珠区第二小学的各族学生解说员向同学们讲解民族团结知识。

在亚东县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本报记者牛锐摄

日喀则切实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日喀则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事关祖国统一、边疆稳固、国家安全,事关各族群众幸福安康。近年来,日喀则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符合边疆实际、富有西藏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为西藏自治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作出了贡献,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近日,日喀则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就日喀则市创建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表达了对西藏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过程中,是如何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生动实践的?

  张延清:日喀则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1区17县,共有9个边境县、55个边境乡镇。全市总人口85万,有藏、汉、回、蒙古、门巴、珞巴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8.25%。

  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日喀则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凝聚人心为根本、维护稳定为基石、宣传教育为先导、交往交流交融为纽带、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灵魂,聚焦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深入开展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6个(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市级示范单位15个、县级示范单位1038个。2019年12月,日喀则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日喀则市怎样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创建工作的正确方向?

  张延清:我们始终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贯穿于发展、稳定、生态各项事业全过程,高站位统筹、高质量推动、高效率落实。

  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把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和西藏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加强统筹谋划,把创建工作纳入日喀则市委“6677”总体工作思路,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六城共建”之一来统筹、谋划和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协调落实、各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夯实基层基础,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统筹做好少数民族干部、长期在藏的汉族干部、援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使干部队伍成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

  记者: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日喀则如何实现加速发展,筑牢创建工作的人心基础?

  张延清:我们立足发展不足的最大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推动创建工作的主动力,大力实施“产业珠峰”“幸福珠峰”“美丽珠峰”战略,推动加速发展向改善民生聚焦、向凝聚人心聚合,不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人心基础和长远基础。2019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2亿元,同比增长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618元、11544元,同比分别增长11%、13%。

  我们增强发展动能,提质发展珠峰有机种养加工业、珠峰特色旅游业等“七大产业”,大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创建工作的动能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18个县区已全部摘帽,166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7.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建工作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坚定;完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十项提升”工程等民心项目加速推进,创建工作的支撑更加明显、纽带更加紧密;统筹推进教科文卫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创建工作的人心不断积聚、能量更加充裕;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了日喀则天蓝、地绿、水清,气净,创建工作的环境更加优美。

  记者:抓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很重要。日喀则市如何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张延清:我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没有局外人”的思想,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先导性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

  我们创新工作载体,在党员干部中实施带头工程,在青年学生中实施筑基工程,在僧尼中实施引导工程,在群众中实施固本工程,营造了全民重视、全民动员、全民支持的民族团结舆论氛围;深入推进创建“七进”,实现全员覆盖,凝聚起感恩向上、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发挥典型作用,深入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乡镇、模范村(居)、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2016年以来,全市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个,模范个人4名;推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6个,模范个人104名;表彰市级模范集体101个,模范个人179名;县级模范集体606个,模范个人1050名。

  记者:当前,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日喀则市怎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密切创建工作的情感纽带?

  张延清:我们结合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我们积极打造共居环境,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鼓励本市群众子女到内地就学、就业、经商,鼓励在藏企业和对口援建项目吸纳当地群众,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深化军民融合,探索组织建设联强、活动阵地联建、守土固边联防、标兵模范联创,巩固发展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军政军民关系;拓展对口支援,全面深化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切实把对口支援的过程转化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把援建项目升华为增进“五个认同”的团结工程。

  记者: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创建工作中,日喀则市怎样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延清:我们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努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各族群众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管肚子”与“管脑子”两手发力;组织开展了1.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90万人次的农牧民运动会、“四讲四爱”演讲比赛、产业发展大赛等群众性活动,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提高了健康水平、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成为创建工作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4%和99%,有效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巩固和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坚定不移加强民族团结,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延伸,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日喀则篇章。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