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的幸福温度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0-05-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记者 黄灵燕 摄

  

在温暖的宿舍里学习。 记者 张多钧 摄

  

检查维护供暖设备。 记者 咸文静 摄

  

为学生讲授生态知识。 记者 张多钧 摄

  更尕多杰“圆梦”了。

  在无数个推开宿舍房门的瞬间,望着早已进入梦乡的学生和那“挂”在墙角的烟囱,他都能和扑面而来的温暖撞个满怀,只不过跟以前不同,空气里再也嗅不到一丝丝的煤烟味。

  从10年前开始,更尕多杰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的一名宿管老师。曲麻莱县位于我省西南部,地处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其实,曲麻莱县更应该被人所知晓的是它的另一重身份,作为江河源头的它是中国南北两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地。这得天独厚的资本赋予它世界级高海拔地区的特质。受此影响,牧民群众生产方式单一,是我省乃至全国条件最为艰苦、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县份之一。4500多米的平均海拔让这里只有冷暖两季,而取暖季长达十个月之久。受制于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过去取暖,城区主要靠燃煤,牧区则靠烧牛粪。

  今年47岁的刘俊是更尕多杰为数不多的来自外地的同事。20多年前,祖籍四川的他从学校毕业便来到曲麻莱县工作。也许是因为这一特殊的身份,刚开始那几年的校园生活让他印象深刻,牛粪更是其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到周末,学校就要组织老师和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勤工俭学,去县城周边的草原上捡牛粪,以解决下一周教室的取暖问题。”刘俊回忆,当年,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影响,大煤在曲麻莱县市场上十分紧俏。为了弥补这一短板,牛粪这种在草原上遍地都是的“燃料”很快就被学校加以利用。

  “虽然周末能捡回来不少,可这牛粪烧得快,教室里的温度没一会儿就降下去了,几节课下来手脚冰凉。”相比把牛粪堆放在教室里造成的“污染”,不保暖则是让刘俊最头疼的地方。几年后,这种形势慢慢发生了转变。

  2006年,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元旦才仁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教。作为二年级2班的班主任,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他还需要负责解决教室的取暖问题。为了妥善处理这个难题,元旦才仁的时间并不是按照学期或者月份来计算,而是需要精确到每周。此时,县城已经有两处出售大煤的地方。每到周末,他就会跟学校其他班主任一样,提前采购好下一周所需的煤炭。由于常常是“僧多粥少”,有时还需要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当然,难题不仅仅在于要按时按量进行补货,还要及时跟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好让他们在早上来学校帮孩子生炉子的同时提供一些牛粪引燃。

  才仁忠尕的母亲松雅是一名家庭主妇。这项任务对她来说轻车熟路。在需要生炉子的那几年里,她和班上其他走读生的家长一起轮流完成。由于住在县城,她还会购买或者去牧区的亲戚家找一些牛粪放在家里。

  相比之前只靠牛粪取暖的日子,有了煤炭的教室显然更加暖和。“一下课学生们便涌上来围在炉子旁烤火取暖”的画面是元旦才仁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场景之一。

  按周计算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13年。

  这一年,学校开始统一采购大煤,班主任再也不用为各自班级的用煤问题操心。但作为宿管老师的更尕多杰依旧要为这件事而担忧。不同于人们对这一职业的刻板印象,更尕多杰和同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每天下午为所有的宿舍生好炉子,以保证学生在下课后能有一个温暖的住宿环境。正因如此,更尕多杰的工作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每天下午5时30分开始生炉子,晚上8时30分检查一次,11时进行第二次检查。

  “烧牛粪和煤需要及时添火不说,最害怕学生因为煤烟出现意外,所以每晚两次的检查必不可少。”虽然心里也琢磨着学校啥时候能像城里那样用上暖气,可更尕多杰明白,相比过去烧牛粪取暖,如今这日子已经好多了。

  2016年,一完小发生了一件大事。随着县城燃煤锅炉供暖项目的完成,学校实现了集中供暖。这不仅意味着学生有一个更加温暖、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包括更尕多杰在内的老师们也不用再担心学生会在入睡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翻天覆地。

  至今元旦才仁都记得学校用上暖气后心里的那股喜悦。告别了牛粪和大煤,教室后面空出来的地方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区域,各式各样的图书角和置物柜成为教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这种变化仍旧存在弊端。翻开硬币的另一面,费用高、污染大,取暖效果不理想的缺陷不容忽视。

  资料显示,曲麻莱县集中供暖区域分老城区和新城区,供暖已覆盖老城区39个单位,新城区28个单位和4个学校,共计71个单位。项目建成后,测算项目年耗煤总量约3.28万吨,年燃煤支出约3608万元,年耗电158.05万千瓦时,年耗水量2.45万吨,供热水处理系统年用盐137.94吨。每年投入成本较高,且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又因供暖期部分居民不居住在县城、学校假期等情况,集中式供暖导致资源浪费,无形中增加运营成本。

  “县城的用电负荷仅为居民、办公生活用电,电网负荷小,现有电网负荷3.2万千瓦,本次电锅炉接入,将增加电网负荷1.46万千瓦,仍富裕1.74万千瓦,完全能满足‘煤改电’方案用电需求。”曲麻莱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多尕介绍,2018年开始,曲麻莱县实施煤改电清洁能源应急改造项目,率先对县城区域内的20多家单位进行改造,供暖面积近13万平方米。

  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2019年,一完小燃煤采暖的历史正式结束,牛粪煤块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项目实施后,学校在利用原有的一座锅炉房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锅炉房,安装了4台锅炉,供暖面积近2万平方米,完全满足了全校教室、师生宿舍的采暖需求。

  “多少年了,头一回不用烧大煤了,我之前心里还犯嘀咕呢,这电暖气能暖和吗?真是没想到,那边一启动,宿舍里就热起来了。”供暖期第一天,更尕多杰把宿舍挨个走了一遍,在亲身感受到屋子里的温度后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其实,对于生态地位特殊的曲麻莱县来说,通过实施清洁能源供暖工程,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降低了传统取暖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黄河源头的碧水蓝天。

  “比以前暖和不说,教室里再也看不到煤渣和牛粪了,学校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要是所有人都能用上电暖气,那家乡就会变得越来越干净。”五年级一班的措永吉是学校环保课的忠实“粉丝”。几年下来,通过一堂堂环保课,保护生态环境这颗种子早已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虽然污染排放量等这些词汇对措永吉来说还稍显陌生,但煤改电后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教室变干净了、校园变干净了。

  夕阳西下。

  下午最后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三五成群走进了宿舍楼。站在楼前看着眼前一群群嬉笑打闹的孩子,更尕多杰的脸上也不禁浮起了笑容。过去那几年,这个时间可是他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候。

  “嚯,真暖和!”很快,走进宿舍的学生欢快的声音透过窗户飘进了他的耳朵里。

  抬头望向远方,更尕多杰忍不住感慨道:“天,真蓝啊!”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