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佛教中国化在当代的“返本开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雪松 发布日期:2020-05-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净慧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净慧长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爱国爱教高僧,是新中国佛教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净慧长老思想和实践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持之以恒地自觉坚持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优良传统。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主张,是佛教中国化在当代凝结的重要佛学理论成果。

  近日,《五叶堂序跋记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五叶堂是当代高僧净慧长老(1933-2013年)在河北邢台玉泉禅寺的居所,也是净慧长老部分手稿的收藏地。净慧长老生前已经开始着手收集汇总《五叶堂序跋记集》中的各种序跋文稿,这次作为《净慧长老全集》中的一册正式出版。

  《五叶堂序跋记集》自1962年油印本《虚云和尚法汇续编》后记开始,至2013年《经窗禅韵》诗集自序为止,共收录了83篇净慧长老撰写的序跋类著作,既有净慧长老的自序、发刊词、编后记,但更多的是他为师长、友人、晚辈题写的序言。通过这83篇历史文献记录,我们可以一窥净慧长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朋友圈”,以及净慧长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佛教中国化的探索实践,弥足珍贵。

  净慧长老在《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前言中,曾经比较系统地论述过他对佛教中国化历史阶段划分的看法:“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印度传来的,到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佛教。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位是道安法师,他是最早进行佛教中国化的人物;第二位是六祖慧能,他是促进中国佛教大众化的人物;第三位是近代太虚大师,他是推动中国佛教现代化的人物。”

  道安法师的出生地就在净慧长老长期传法的河北,净慧长老归属于六祖慧能开创的禅宗,而近代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一直为净慧法师所践行。应该说,净慧长老受到2000多年来佛教中国化优良传统的滋养,特别是近代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的革新理念与虚云法师传统禅宗修学的言传身教,让净慧长老在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学修实践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综合太虚与虚云的两大思想脉络,提出了“生活禅”的主张。

  净慧长老提出的“生活禅”,主要是解决以禅宗为主体的传统汉传佛教能否或如何适应现实社会而生存发展的问题,其价值就是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如何看待传统佛教教理和修行在中国化的脉络中“返本开新”,探讨传统宗教的现代处境及其在应变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为当代佛教中国化提供可行性蓝本和路径。

  净慧长老在《柏林禅话》自序中说:“所谓生活禅,即强调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简单地说,“生活禅”就是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目的的佛教修行理念。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完全符合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悲智双运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儒家济世救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也对戒律行持、佛教徒日常行为规范上的佛教中国化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佛教中国化并不只限于佛教信仰思想的中国化,也包括佛教礼仪制度、修持方式的中国化,以及信徒宗教生活的中国化。净慧长老提倡“坚持两爱,树立双风,防止四气,落实四化,强化四种意识”的道风建设。坚持两爱,即出家人一定要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原则;树立双风,即树立和落实学风和道风建设;防止四气,是指防止4种有损出家人形象的坏习气,即防止人情往来的俗气、生活设施上的阔气、上下关系上的官气、僧俗交往中的霸气;落实四化,是僧团道风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坚持制度化,僧团弘法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坚持平民化;四种意识,是要强化信仰意识、归属意识、神圣意识和责任意识。净慧长老将“生活禅”理念融入戒律持守,面对当前佛教界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在僧众生活规范、僧团组织建设上的重要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中国民族报》(2020年5月12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