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兼容并包,世界大同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20-05-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千年宛如初见 云冈石窟数字化之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距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云冈石窟:“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可以说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面对这流传千年的美好,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对此,云冈石窟给出了它的数字化答卷。

  三维“数字档案” 沉浸式体验

  尽管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石窟逐渐风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对石窟的记录尤为重要。针对云冈石窟高浮雕、圆雕难以测绘的特点,云冈石窟研究院走出了一条从手工测绘到近景摄影测量,再到三维激光扫描测绘的数字化记录探索之路。

  云冈石窟全景立面正射影像图与线图(局部)

  从2003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始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深入到任何复杂的现场环境中进行扫描操作,并直接将各种实体的三维数据完整的采集到电脑中,进而快速重构出目标的三维模型及线、面、体、空间等各种制图数据。

  观众在展览中体验VR观景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云冈石窟研究院打造了一套基于VR眼镜的沉浸式石窟体验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支持最多15人,同步在云冈石窟第18窟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游客还可乘坐虚拟的莲花升至空中,欣赏石窟高处的艺术细节。

  “云冈石窟全景漫游”网站截图

  “云冈石窟全景漫游”作为云冈数字化的重要展示平台,2016年上线,截至2020年4月,点击量已达16.1万次,累计总点击量达到156.1万次。今年“五一”假期,云冈石窟景区推出了全景漫游服务,借助于精准数据,云冈石窟得以复制还原,皇家石窟的宏伟气势也能够跨时空跨地域展现。

  佛像也能3D打印

  3D打印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你知道吗?佛像也可以用3D打印技术被复制还原。

  在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原比例复制的七立佛造像

  “这和我在景区看到的简直一模一样”“这是3D打印的吗?太神奇了”“快,帮我跟佛像合个影”……这是博览会上参观者们见到佛造像复制品后发出的惊叹。

  这几尊七立佛造像的原型是位于云冈石窟第13窟明窗之间的一个大型屋形龛建筑,上面是中国特色的瓦顶建筑,下面是七座高浮雕造像。使用十多台3D打印机打印了45天,又经过一周的彩绘,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完整的石窟形制、精美逼真的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

  不过,3D打印这事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石窟体积巨大以及其珍贵性,整个操作过程十分不易。

  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音乐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石窟内部用立体雕刻的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演出场面。这是复制窟(左)和原第12窟(右)对比。

  第12窟高度达到10米,但采集的精确度要达到0.03毫米,文物数据的记录必须分毫不差。打印石窟与原石窟1比1复制,整个石窟体积超过2000立方米,为了能够让3D打印石窟移动展览,团队选择了轻型材料,且将石窟分成近百块。然后又经过8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总计920平方米的上色施工。从项目立项到完成复制,研究团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16年做出“独一份”的山西标准

  “山西共有石窟文物400余处,从此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上,都有了统一的规程和方法了……”2019年11月11日,山西省文物标准化委员会公布,由云冈石窟研究院主持编写的《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和《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经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正式作为山西省地方性行业标准发布。

  在山西省大同市,工作人员对云冈石窟进行维护保养。(图片来源:大同晚报)

  这两份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提出了哪些规范?“举个例子,数字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采集,都需要一个精确度,这是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基础,就像你开车一样,到什么地段,开多少速度。所以,我们会在标准中规定,根据石窟大小,来使用某种仪器,测量的距离、图像的重叠度等等,并且还会有后期数字化技术处理时的一个精确度指标,都很具体了。”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介绍。对于广大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来说,“一册在手,测量我有”。

  制定标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2003年尝试数字化理念,到2019年建立标准,云冈人努力了16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的内容不断更新和细化。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云冈石窟研究院还结合了来自全国文物系统、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专家的100多条函审建议,归纳整理,四易其稿,形成终稿。

  一眼千年,宛如初见。数字化技术定格了云冈石窟的美,也留给我们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