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三农三牧”形势持续向好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0-05-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内蒙古是粮食主产省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牛奶、羊肉、绒毛、草业产量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的优势得天独厚,农牧业生产在我国地位重要、成效显著、意义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从7个方面作介绍。

  一、内蒙古是粮仓。2019年,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内蒙古耕地1.39亿亩,是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区之一,也是国家的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常年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去年,聚焦529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3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等重大项目,推行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粮食总产达到730.5亿斤,增产20亿斤,占全国增产量的六分之一,连续两年超过700亿斤,稳居全国第八,玉米、大豆、马铃薯主要粮食作物和谷子、高粱、绿豆等杂粮杂豆产量居全国前列。今年,我们围绕“六保”工作抓粮食生产,坚持稳产量必须稳面积,积极释放政策信号,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调查,今年粮播面积预计达到10252万亩以上,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区的粮播指标,粮播面积实现只增不减,为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当前,春播生产正有序开展,五月底基本结束。截至5月18日,我区农作物播种8650.6万亩,同比快316.2万亩,粮食播种7853.2万亩,同比快362万亩。其中,玉米5239.4万亩、大豆1013.9万亩、小麦709.3万亩、马铃薯440.8万亩。我们国家粮食大头在秋粮,秋粮大头在东北四省区,而我区又是东北四省区的重点。

  二、内蒙古牛羊肉产量最多。2019年,畜牧生产实现“十五连稳”,肉类总产量达到264.6万吨,调出150万吨以上,为保障全国肉类供给作出贡献。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羊肉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达到109.8万吨,是产量唯一过百万吨的省区,锡林郭勒羊肉和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内蒙古草原肉羊产业被列为国家级产业集群,肉羊产业产值达800亿元以上。牛肉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占全国十分之一,达到63.8万吨,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位,增长势头明显,肉牛产业产值达400亿元以上。通辽市科左中旗肉牛产业园创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尔沁牛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评价超百亿元。生猪生产恢复领先全国。截至4月份,生猪存栏467.1万头,已恢复到2017年的92.5%,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能繁母猪存栏58.6万头,已恢复到2017年的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完成国家要求的今年年底恢复到2017年85%的目标。作为生猪产销平衡区,在保障自给的同时,今年已外调生猪116万头。从数据来看,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肉库”。今年第一季度,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区大小畜产仔2772.1万头只,同比增长0.5%,肉牛、肉羊存栏565.8万头和6612.7万只,同比增长8%和6.8%。

  三、内蒙古牛奶居全国首位。2019年奶牛存栏122.5万头、增长1.38%,牛奶产量达577.2万吨、增长2.06%,连续两年实现恢复性增长,牛奶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产值达到1655亿元,成为超千亿级产业,伊利、蒙牛分列全球乳业第8位、第10位,牛奶产量、奶业竞争力和奶制品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奶罐”。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奶业振兴和支持民族特色奶食品意见等政策措施,投入奶业专项资金4亿元,融资签约216亿元,推动重大项目落实落地。目前,伊利集团呼和浩特市现代智慧健康谷、巴彦淖尔市有机乳产业集群样板项目、兴安盟绿色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呼伦贝尔市绿色智能高端有机乳制品示范项目、乌兰察布市生态养殖示范园区、通辽市高端乳肉双产业集群示范项目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奶源基地8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一季度,全区奶牛存栏129.6万头、牛奶产量1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和2.1%,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好态势。

  四、内蒙古良田建设力度大。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开展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水资源消耗,解决“产粮又缺水”矛盾,破解农牧业发展的刚性约束,从根本上践行和实现“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底,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285万亩,高效节水2755万亩,项目区增加10%的耕地,亩均增产90公斤以上,节水64%、节电30%,减少化肥用量25%、农药用量40%,每亩还减少用工3个、节约人工费用450元,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益,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今年以来,各地抢抓春季施工窗口期,加快推进8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完工面积达182.5万亩,通辽市开鲁县50万亩、科尔沁区20万亩集中连片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总体工程已近收尾,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见效。同时,今年在河套灌区、土默川灌区和西辽河灌区的临河区、五原县、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科左中旗6个旗县区,开展12.2万亩中度、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试验示范。目前,6个试点旗县区总体工程进度过半。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三大灌区1200多万亩盐碱地改良,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争取经过几年努力,通过新增生产能力,再新造一个“河套”。

  五、内蒙古更加注重种业工程。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畜产品提质增收的根本保障。自治区高度重视,持续加强品种创新研发推广,不断推进良种育繁基地建设,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现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1家,已具备年提供20万只种羊和1000万剂优质牛冻精的能力,先后培育中国荷斯坦牛、察哈尔羊等优良畜种22个,培育国内排名100名以内的荷斯坦和西门塔尔种公牛分别达到23头和22头,是全国培育牛羊品种最多的省区;农作物年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模、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种在科研水平、市场份额及品牌价值等方面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自主培育西红柿系列品种占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自有知识产权玉米品种面积占35%以上,向日葵达到58%,高粱达到50%,谷子超过75%。今年,自治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建立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力争在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良种繁育上取得突破;以密植、高产、抗倒伏、脱水快、宜机收为培育重点,扶持玉米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以3个马铃薯制种大县为依托,提升脱毒种薯普及率;扩大耐列当向日葵品种示范,选育生长快、产量高、高蛋白品种;统筹做好白绒山羊、蒙古马、蒙古牛、双峰驼、三河马、三河牛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久久为功,不断推动我区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六、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实践,新巴尔虎右旗和阿巴嘎旗两个牧区现代化试点旗县取得成效。新巴尔虎右旗以芒赉嘎查示范社为带动,整合39万亩草场、吸纳87户牧民,推动嘎查村级股份合作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对外采取统一销售模式,为社员增收15万元,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民稳步增收三方共赢。阿巴嘎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签订订单服务,启动了动物防疫、兽医兽药、动物诊疗社会化服务工作和旗级防灾减灾饲草料调运储备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两个牧区试点实施“旅游+生态畜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集休闲畜牧业、现代牧区旅游、文化创意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新业态,推动“一镇一业”融合发展,一批马业特色小镇、肉牛小镇、民族奶食品产业园全面推进。今年,自治区将支持阿巴嘎旗、新巴尔虎右旗建设国家级草原肉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草原肉羊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两个牧区现代化试点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并以试点为模板向全区全面推开。

  七、内蒙古品牌越树越亮。近年来,自治区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和“蒙字号”品牌的培育宣传力度,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兴安盟大米、赤峰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河套向日葵、乌海葡萄、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达茂草原羊、敖汉小米11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天赋河套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二,产品溢价20%以上;培育出了蒙牛、蒙草、蒙稻、蒙薯、蒙葵等“蒙字号”品牌,品牌越树越亮、产品质价双升。今年,自治区将围绕农畜产品16个优势产业带和11个产业集群,坚持把“绿色、有机、原生态”作为品牌核心价值,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运营等方式,重点培育壮大牛肉、羊肉、牛奶、大米、小米、燕麦、荞麦、马铃薯、胡萝卜、红薯、天赋河套、锡林郭勒奶酪等品牌;结合“爱上内蒙古”系列宣传活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大线上宣传推介,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加大我区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为什么好、好在哪”的宣传力度,让“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让更多农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时,我区绒毛、向日葵、草业产量居全国前列。

  当前,内蒙古“三农三牧”形势持续向好,我们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克服疫情影响,围绕“六保”工作任务,抓好今年农牧业生产,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为保障粮食生产,今年我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王雨锋:一是压实责任稳面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农牧部门高度重视今年的农业生产,把保障春季农业工作和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同时,积极释放政策信号,下达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类资金146亿元,在玉米、大豆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化肥、农膜价格下降等利好因素影响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

  二是打通堵点保春播。全区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保障备春耕生产顺利推进。春节后,自治区农牧厅对备春耕物资储备调运、农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实行日调度;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全力抗疫情促生产八条措施》,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完善“厅长、处长直通车”制度,及时解决农资企业复工复产和运输受阻问题,协调解决了400多件次来电反映的问题,全面打通农资运输、农产品销售堵点,确保了春播所需农资、农机等充足供应和贷款的及时到位;春播开始后又及时组织两个“春季农牧业重点工作”专项调研组,帮助各地解决春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力保障了春播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区粮食播种已过7成,出苗面积达到3480万亩,一二类苗面积占92%,实现了春播生产的良好开局。

  三是强化基础提产能。各地抢抓春播前最佳施工窗口期,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早完工、早使用、早见效,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同时,自治区农牧厅开辟了抗疫情保春播种植业技术在线讲堂,组织专家录制了8种主要作物生产技术培训课件,利用网站、微信等方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各地也通过制作微视频、在线讲座等方式及时开展技术指导,确保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不缺位、不断档。截至目前,全区已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民277万人次。

  四是加强防灾保安全。根据我区“十年九旱”的区情,早谋划、早动手、早准备,提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牧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动员各地农民不等、不靠、不存侥幸心理,积极采取各项抗旱保春播措施,努力提高春播质量,确保一次播种抓全苗。及时召开了全区病虫害防控视频会议,组织专家分析研判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制定印发了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和草地螟、粘虫等9种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及时下拨病虫鼠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经费,实行病虫害监测预警周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虫口夺粮”、农业丰收。

  记者: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化耕地改良取得了明显成效,请问我们在推进这两方面工作中有什么特点和亮点?

  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王雨锋:一是聚焦突出矛盾,坚持节水优先。根据我区“产粮又缺水”的实际,确定了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思路,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努力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率,统筹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实现节水、节肥。把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体规划、一体推进,配套盐碱化耕地灌排渠系,建立完善的水盐运行体系,降低土壤含盐量,配套农艺改良措施,减轻盐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是聚焦关键环节,坚持综合配套。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实现水、田、林、电、路、渠、农技“七配套”,保证一步到位、高标准建设;盐碱地改良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通过3年改良达到示范区盐碱化土壤PH值降低0.3至1.1,全盐含量减少0.2%至0.5%,有机质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粮食产量提高15%至20%。

  三是聚焦重点地区,坚持先易后难。通过小面积示范、大面积推广、整建制推进,切实抓好以通辽市为重点的地下水利用区和以沿黄灌区为重点的地表水利用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通辽市主要采取合作社流转、巴彦淖尔市采取大破大立,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盐碱地改良2020年首先选择6个典型旗县进行试点示范,到2022年试点旗县形成不同区域、不同模式成熟的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全区盐碱化耕地改良。

  四是聚焦建设主体,选好实施区域。坚持农民主体的基础上,优先在“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和规模化经营。

  记者:从刚才发布的数据看,内蒙古生猪生产恢复快、贡献大,请问我区在生猪生产恢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刘永志:一是坚持压实责任促落实。落实自治区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三年生猪稳产保供目标细化分解到盟市、旗县;成立以农牧、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9个部门组成的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实行月调度,强化统筹协调,压实部门责任;出台《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一条措施》,对盟市级以上生猪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推动资金、土地、环保、金融等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二是坚持真金白银投入。统筹投入各类资金、贷款,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养殖企业和养殖场户积极性。落实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7.18亿元,投入生猪养殖贷款、贴息资金12.75亿元,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累计为180户生猪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5468万元,承保能繁母猪、育肥猪325.9万头,加快产业提质升级。

  三是坚持抓大不放小。先后引进正大、牧原、新希望等龙头企业16家,对自治区级以上生猪养殖加工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会同自然资源部门保障生猪养殖用地,落实周调度。生猪屠宰企业复工率100%。新增出栏万头猪场87个、新增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185个,计划投资66.1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9亿元。

  四是加快屠宰行业提挡升级。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开展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百日行动,对不符合检疫检测要求的屠宰厂(场),依法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责令关停。

  五是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统筹做好非洲猪瘟以及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提升养猪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生猪及产品调运监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排查,消除疫情输入隐患。

  六是畅通生猪及其产品流通渠道。组织主产区生产规模大、防疫基础条件好、生物安全水平高的生猪企业直接对接京津唐及区内西部盟市等消费区,开展跨省跨盟市“点对点”调运,落实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缓解生猪销售流通压力。

  七是抓好替代品生产。在抓好生猪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区农牧结合优势,做大做强牛羊产业。加大落实牛羊良种补贴、粮改饲试点、优质高产苜蓿和牛羊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农区、半农半牧区牛羊扩群增量,提升牧区牛羊品质,推动肉牛、肉羊产业集群发展。

  记者: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奶业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牛奶产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我区是如何做到的?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刘永志: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奶业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对奶业发展进行调研,集中研究解决奶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二是制定具体落实措施。自治区政府密集出台《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自治区农牧厅狠抓贯彻落实,制定了2020年奶业振兴行动计划,细化实化了具体工作举措,明确了年度目标任务,把任务分解到盟市旗县。奶业主产盟市相继出台了奶业振兴意见,明确了主攻方向、措施及发展路径。

  三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自治区落实专项资金4亿元,对饲草料收储、种公牛培育、性控冻精、进口母牛、中小养殖场改造升级、民族特色奶食品加工6大环节实施补助政策。推动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促进银企对接,56个奶业融资项目签约金额达216亿元,项目覆盖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自治区金融办、农牧厅、财政厅、扶贫办与建行内蒙古分行、大地保险、农担公司、股权中心以及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共同签署《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合作备忘录》。

  四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伊利、蒙牛等龙头乳品企业在五大优势区域布局自有奶源和加工基地,在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启动乳业智慧谷和奶牛生态乳业园区建设,大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奶业集中集聚发展优势区。目前已开工建设伊利集团巴彦淖尔杭锦后旗10万头奶牛生态乳业园区、兴安盟科右前旗7.2万头奶牛牧场、呼伦贝尔阿荣旗7万头高端有机乳制品加工基地等3个奶业振兴养殖加工产业园项目。5月起,陆续启动了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伊利通辽高端乳肉产业集群项目和蒙牛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通辽的牧草种植以及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一体化项目。

  五是鼓励民族乳制品特色化发展。利用国家中小奶牛规模养殖改造升级资金,大力推动民族奶食品标准化奶源建设,支持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等牧区开办民族特色乳制品工厂化生产试点,推动民族特色奶食品加工标准化改造提升,培育一批产品质量优、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的民族奶食品加工厂点。奶豆腐(蒙古奶酪)、策格(马奶保健品)、驼奶制品等民族奶食品市场份额越做越大,大大增强了民族奶食品品牌的影响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