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千年——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小康路
来源:新华网 赵勇军 杨聪 发布日期:2020-07-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6月17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城区一家锦绣坊学习苗绣。松桃自治县多措并举加强和完善“五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截至5月底,县城区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已有408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就近就业。新华社发

 

  壮阔大迁徙,一步跨千年。

  从“忧居”到“优居”,从“苦业”到“乐业”,贵州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大文章,省委、省政府创造性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的“六个坚持”和后续扶持工作的“五个体系”,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奔向小康路,把安居乐业梦想扎根在城市新家园。

  7月4日一大早,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陈霞吃过早餐便下楼上班。公司就在新家楼下,她现在的职业是一名“人工智能标注师”。

  两年前,陈霞一家搬出大山深处的印江自治县杉树镇冉家村,住进旺家社区。丈夫外出务工,她独自在家带孩子,成为一名“留守妈妈”。去年8月,社区启动人工智能产业扶贫项目招收工人。陈霞立马报了名,免费培训之后顺利入职,“真没想到,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从深山土屋搬进城区楼房,从“留守妈妈”到“人工智能标注师”,陈霞的生活变迁,是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走上小康路的一个缩影。 

  2015年12月2日,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人口规模约占全国的1/6,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从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成为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的省份。

  跨入新天地:从山旮旯到新城镇

  目送用了50多年的老水缸被送进“乡愁馆”,秦跃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家里真的再也不需要水缸了。

  秦跃的老家在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大坪村,山高坡陡,干旱缺水,村里家家都有一口蓄水的大水缸。

  去年9月,得益于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秦跃带着父母和妻儿,搬到了两百公里之外的铜仁市碧江区正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住进了四室一厅的宽敞新家。新家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老水缸宣告“退休”,送进了当地正在修建的“乡愁馆”。

  如今,秦跃通过参加铜仁市事业单位招考,成功进入面试,一家人渐渐在城里站稳脚跟。

  贵州贫,很大程度上贫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2015年冬天,贵州启动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搬迁总规模18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

  贵州用城镇化发展思路破解山区贫困难题。围绕“搬得出”,创新“六个坚持”举措。2017年,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17个政策性文件,系统建立和完善城镇化集中安置政策措施。

  2016年8月2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贵州召开。2019年4月1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又在贵州召开,这是对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检阅,更是肯定。

  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安置项目946个、安置住房45.39万套,累计完成搬迁入住188万人,其中城镇化安置179万人,占比95.2%。

  “新家好!现在土地流转了,不用种地了,儿子就在园区上班,就医、就学都方便!”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家,安顺市西秀区飞虹路彩虹社区的何天友感慨万千,两年前,全家4口从杨武乡最偏僻的补董村搬到80平方米的新家,生活翻天覆地。

  迈入新时代: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

  7月3日清晨,榕江县蔬菜采选场热闹非凡,上百名工人们或分拣或装筐或搬货……忙碌有序。

  “每天八点上班,六点下班,包中午饭,有七八十元收入。”今年41岁的杨老厦边拣辣椒边说,她家原住月亮山腹地的兴华乡高排村,靠种田为生。今年过年时搬进了榕江县城卧龙小区,如今还有一份稳定工作,“这日子好得,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卧龙小区位于榕江县城北新区,距车江坝区5分钟车程,聚居着全县19个乡镇1813户易地搬迁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34户6786人。目前,在坝区务工的搬迁群众有3872人。

  像杨老厦一样,如今在贵州,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当上了产业工人。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2019年2月,贵州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为主转变,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在后续扶持中,贵州把就业放在最突出位置,全力做好搬迁劳动力就业服务指导。同时通过发展产业、对外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贵州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有序推进搬迁群众就业工作,因地制宜谋划新建扶贫车间和基地,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4月30日,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增收政策扶持等17条举措,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要不是好政策,我们两口子还在大山里打转。”在铜仁市碧江区矮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蔡世萍正在编制藤制品。

  今年4月,67岁的蔡世萍与老伴从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冷水捱村搬迁到矮屯安置点不久,听说这里的扶贫车间不限年龄招工,便第一时间报名,“我眼神不太好,主要给老伴打下手,我们一天能赚90元。”

  矮屯安置点有来自印江、松桃等地搬迁群众2900多户1.3万余人。当地引进制鞋帮、藤编、刺绣等手工活,解决了搬迁群众居家就业难问题。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近两年,贵州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出系列“组合拳”,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我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中,86.17万人已就业。建成扶贫车间914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97万人;建成扶贫基地238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8123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左右。

  以前放下锄头就不知道干啥的罗桂芳,搬到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后,跟着扶贫车间师傅学习“唐人娃娃”制作技艺。“跟师傅好好学,争取早点出师。”这是她现在最迫切的愿望。

  融入新生活:从老农民到新市民

  “两位不要害羞,靠近一点,笑一笑拍出来才好看。”近日,石阡县汤山街道平阳社区,53岁的杨胜宏和妻子张玉屏来到居委会3楼拍婚纱照。

  “以前在乡下,只求温饱,没这些讲究。”杨胜宏笑着说,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们搬出大山过上了好日子,也学着城里人,补拍婚纱照,融入新生活。

  据了解,该社区开展的“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免费为搬迁群众拍摄婚纱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为帮助移民“快融入”,贵州按照“安置点建到哪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系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群团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让他们的生活实现新跨越,真正成为“新市民”。

  在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阿妹戚托小镇”,凡是搬迁到这里来的群众都有一个新身份——“新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在就业创业和就学就医上还有更多优惠。凭证还可享受子女免试就近入学、办理出入境证件等39项公共服务,全面帮助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

  “我们现在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夜夜有欢歌。”三宝街道副主任鄢娇说,小镇依托彝族“火把节”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加快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目前,来自三宝彝族乡的1195户6112名新市民稳稳扎根阿妹戚托小镇,开启新生活,创造小康景。

  “安置点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贵州所有安置点在项目建设时就同步谋划了社区卫生室。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集中安置区医疗配套项目397个。部分集中安置区依托周边医疗资源,保障了搬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据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搬迁群众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为99.03%;住房满意度为98.28%;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为97.95%。

  大山深处,看病难。而现在,“小毛病不用挨,慢病有新政策,负担轻了,日子更有盼头。”搬到剑河县仰阿莎街道思源社区的63岁粟周然说,“最满意的是下楼就是卫生站,随时能够量血压。”

  如今,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已实现了“六个100%”——100%实现教育配套设施全覆盖;100%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1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100%设立街道办事处;200个30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100%设立警务室;842个集中安置区100%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站),实现综合服务全覆盖;有党员的集中安置区100%设立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

   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从农民到市民,贵州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易地扶贫搬迁人间奇迹。新与旧,苦与乐,搬迁群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山里的老破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188万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正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拔节生长。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