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水三用”到喝上自来水——一个石漠化山村的吃水记忆
来源:新华社 黄浩铭、陈一帆、胡正航 发布日期:2020-07-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当清澈的河水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新安村外干冬屯99岁老人韦世英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吃水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家中的一口大石缸和一根磨得发亮的扁担,无言地记录着这个石漠化山村的吃水历史。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新安村地处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大石山区,从县城出发,需要沿着小路盘山而上,翻过几座石山后才能到达村委会所在地,莽莽群山阻隔了世代新安村群众寻找水源的希望。

  从韦世英记事起,大石缸和扁担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物件。距离村委会3公里外的一片坡地上,仅有的一口水井是历年来村民的唯一取水点。这口井的井口只有脸盘大小,深度却有10多米。村民们用麻绳吊竹筒取水,井口石上的磨痕,一道道数厘米深。

  “来晚了就得排上半天队”,年轻时,韦世英每天天没亮就打着火把,一根扁担两个木桶,来回走3个小时取水。山路崎岖曲折,为减少桶中的水因颠簸外洒,他就往桶里放点树叶或禾草盖着,挑回家倒入大石缸里。

  “滴水贵如油”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石缸里的水不仅人用,还得喂牲口,还得去浇地,这样“一水三用”的日子,韦世英过了大半辈子。

  为解决新安村用水难题,自2000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新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家庭水柜,村民们外出挑水的频率少了。

  “大家在房子外架设了一条条管道,把雨水引流入水柜。”村委会主任韦代勇回忆,人们往水柜里撒生石灰消毒。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枯水期,喝不上水的村民重新过上挑水的日子。

  多年来,寻找稳定水源是每一位新安村干部群众的心头大事。2015年,县水利局的技术人员在外干冬屯附近找到一处水源,打下井后,抽出来的水只够附近两个屯使用,还时常断水。干部群众们不甘心,又到附近村屯寻找水源,但由于新安村地处喀斯特山区且地势高,地表水极其缺乏,打了好几口井都没有出水。

  2018年3月,驻村第一书记罗代欢刚来到村里,便立刻踏上“找水之路”。他申请110多万元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计划从几公里外一口地势较低的水井引水至新安村。要引水必须先修一条便道通到山顶,把建筑材料拉上去建高位水池。经过努力,一条蜿蜒曲折的运输便道盘山而上,2019年9月,高位水池建成。

  “原来的水井出水量不够,我们又申请资金打了3口井,但井水时断时续,村里仍然不能稳定供水。”罗代欢说,正当再次陷入困境之时,他偶然听村民说原取水井附近有一个天然溶洞,以前大旱缺水时,村民曾下到该溶洞60多米深处取水。他立即带着几名干部群众,举着火把,在阴暗潮湿的溶洞里走了半个小时,果真找到了水源。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罗代欢借来抽水机试抽水一个星期,发现溶洞的水位几乎没有下降,出水量比较稳定。经过检测,水质达到饮用标准。2020年2月,新安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正式启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清澈的地下河河水通过1.8万多米长的水管流入新安村239户村民家中。

  用上自来水后,喜出望外的贫困户卢昌宏立马修建了一个新牛棚。“有稳定水源,发展养殖也有底气。”卢昌宏说。

  困扰新安村多年的饮水难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不少像卢昌宏一样的村民纷纷发展起种养产业。如今走在新安村田间地头,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蒿长势正旺,牧草迎风摇曳。罗代欢说,截至目前,全村种植油青蒿850亩、牧草200亩、构树40亩,肉牛存栏256头,特色产业覆盖95%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潺潺流水,承载着新安村干部群众同艰苦环境作斗争的不懈努力,也象征着这个石漠化山村发展正开启新的征程。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