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努力实现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 双融合双推进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朱熙 发布日期:2020-07-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泸水市维拉坝珠海社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境内居住着汉、傈僳、怒、普米、独龙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93.96%,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也是全国“三区三州”最困难的地区,这些特点形成了怒江州多民族、沿边、深度贫困的特殊州情。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以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任务,怒江州委审议通过《中共怒江州委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的决定》。怒江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首创精神”的制度和机制,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层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实践中,怒江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示范创建为发展进步凝心聚力,实现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双融合、双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怒江州情、融合地域文化特点,具有时代特征、怒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

 

  抓实后续帮扶,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

  怒江州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很多村寨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不通公路,平地资源稀缺,人居环境恶劣,“吃人的东西多,人吃的东西少”曾是这些地方的真实写照。为解决这一问题,怒江州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的头号战役,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的关键举措。截至目前,怒江州共建成7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易地搬迁涉及26000余户,10余万人,搬迁人口占全州总人口五分之一。搬出大山,如何让搬迁群众稳下来,在“新家”安居乐业,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对于怒江州委、州政府而言,做好安置点的相关配套产业,帮助大家适应新生活,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2019年1月,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托坪小组45户179人全部搬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住进了离乡政府仅一公里的托坪村安置点。在开展搬迁工作的同时,匹河怒族乡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在安置点设置了综合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关爱中心、物业管理等机构,还配套建设了农家书屋、群团之家、托坪村史馆、幼儿园、爱心扶贫超市、休闲广场等。县人社局、扶贫办等部门还积极开展农家菜烹饪、草果秆编制、竹编和棒球制作等培训,帮助搬迁群众提高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同时,还出台实施了户均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等后续帮扶措施,促进村民创业就业。

  在安置点草果秆编制扶贫车间,来自托坪小组的四才妞和另外12名工友正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我们大部分都是易地搬迁过来的,来了以后安置点为我们建设了草果秆编制扶贫车间,并对我们进行了技能培训。我们工人的工资是按件计算,大件每件80元,小件每件40元。因为工序比较细密,一个熟练的工人每天能编织一个小件,大件的话平均3天编制两个,这样算下来一个月也能够挣到1200元。安置点还给我安排了社区保洁的公益岗位,每个月工资是500块钱。我平常早晨和傍晚做保洁,其余时间就来车间,每个月我至少能够挣到1700元,这比原来在山上的时候好了太多了。”四才妞介绍说。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怒江州各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有33个,涉及棒球生产、民族服装加工等。采取“党组织+扶贫车间+搬迁户”的模式,搬迁点党支部组织动员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在扶贫车间培训务工,9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

  除此之外,怒江州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聘用贫困群众担任社区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增加家门口就业渠道。选聘的3万余个生态护林员实现户均稳定收入9600元。同时,怒江州启动实施“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党支部领办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16个,入社贫困户652户1341人。

  怒江州把培训一人、脱贫一家作为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怒江州职教中心、党群活动场所作用,结合扶贫车间建设、劳务输出企业用工需求和搬迁群众意愿,厨师烹饪、挖掘机操作等实用技能培训在全州持续开展。搬迁群众走入学堂学技能、走出学堂上岗位,技能学到手的同时工资也拿到了手。目前,全州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8.31 万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次,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和劳动力转移,35923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东西部扶贫协作,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怒江两岸

贡山县独龙江乡李文仕老人在织独龙毯

  2016年8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协作计划,珠海市与怒江州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4年来,珠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用真情和汗水在怒江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东西部协作团结进步之歌。一个个凝结两地深厚情谊的脱贫故事,在怒江大峡谷的山间回响其中,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标杆”。 

  珠海社区位于泸水市北部约36公里处的怒江西岸,由珠海市支援建设,于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竣工,社区有912户280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741户2348人,分别来自大兴地镇和称杆乡。

  社区的建成,让原来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沿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彻底告别了杈杈房、土坯房、千脚房,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子,过上幸福新生活。珠海社区建成之后,社区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持续打造社区集体产业,鼓励居民勤劳致富。

  在位于珠海社区的唐学林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巾帼扶贫车间里,十多名傈僳族妇女手持砍刀,整齐地坐在板凳上,一颗一颗地砍着铁核桃,清脆的响声不绝于耳。

  “可别小看‘砍核桃’,这是个技术活儿,整个怒江州只有大兴地的人会。”合作社负责人唐学林非常自豪。怒江大峡谷盛产核桃,其中一种铁核桃,果仁香气好、油脂含量高,但果壳坚硬,用核桃夹夹不开,用锤子砸易砸碎,也没有机器可以破壳。当地傈僳族群众发明了一个办法:用砍刀砍。这一砍,砍出了名气。几乎整个怒江州产的铁核桃,都汇集到了大兴地。唐学林嗅到其中商机,安置点建成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唐学林开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他走乡串镇收购铁核桃,带回来交给邻居乡亲们砍,再把果仁拿到外面销售。“行情好的年份,利润有20万元左右。”唐学林说。

  在维拉坝,大部分男性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妇女儿童守在家里。妇女们平常除了做农活和家务之外,没有其他工作机会,也便没有收入。唐学林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珠海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合作社专门开设巾帼扶贫车间。2018年11月,车间正式投入运营。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提供了120个就业岗位。珠海社区的留守妇女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即可实现增收。

  开展易地搬迁工作以来,珠海社区为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充分就业专门成立了劳务公司,将青壮年劳动力输送到东部各省区务工,实现增收致富。除此之外,珠海社区还引进广东企业以合作的方式在本地组建了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245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截至2019年,珠海市已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0.32亿元,18个乡镇、8个村、161家企业、12家社会组织、3个社区分别与怒江贫困乡(镇)村开展结对帮扶。共解决2618户8530名群众的住房问题,开展了131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特色农业、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和中华蜂、家禽水产等养殖业,建成了农产品、民族服装制鞋和手工艺品扶贫车间,以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受益建档立卡户6万多人。转移怒江劳动力就业10020人,其中,转移到珠海就业累计达到6722人,涉及建档立卡户3938人,稳岗率从2016年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截至目前,怒江州共有8个单位、18人被授予全国民族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26个单位、40人被授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贡山县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先后涌现出“时代楷模”高德荣、“枫桥式派出所”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等一批先进模范。

  怒江州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坚守“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信念,把创建工作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持续用力、形成常态;把创建工作作为争取民心的一项“人心工程”,以心换心,润物无声;把创建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一项“德政工程”,重点支持、优先保障;把创建工作作为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把创建工作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中心工作之中,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时时见团结,处处显团结,事事看团结。(供稿:今日民族)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