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地上,各族儿女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 沈吟 发布日期:2020-08-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景宁县岗石村的孩子们在村里的儿童之家做游戏。新华社发

  浙江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这里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23万余名畲族群众在此安居乐业;这里吸引了262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在此工作生活、追逐梦想。

  进入新时代,浙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浙江13个模范集体和19名模范个人获得表彰,景宁县作为模范集体代表发言。不久前召开的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49个模范集体、71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乡村振兴路上,民族乡村不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8年,浙江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十家单位联合下发《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民族乡村振兴计划随之启动。2019年,国家民委将“支持浙江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写入当年工作要点,将“示范建设”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浙江。

  缩差距、补短板,浙江民族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浙江省不断拓展民族乡村“两山”转化通道,开展民族乡村振兴“双百村结对行动”,启动“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计划”,民族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民族乡,面积28.4平方公里,曾是一个贫困的山乡。近年来,杭州市、桐庐县出台了多项专项扶持政策,杭州市政协更是持续30年结对帮扶莪山乡。如今,这里的黄泥房变身为高端民宿,山村转型为特色景区。生态稻、高节竹、红曲酒、黄金粽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莪山乡还成功创建全域3A级景区,2019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超亿元。2019年10月,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创建启动仪式在莪山乡举行。

  “去年,我们村以展示畲族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届‘开酒节’一开幕,就吸引了近万名游客。”莪山乡龙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雷天星自豪地说。今年1月,龙峰民族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泰顺县竹里畲族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推动农、文、旅有机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浙江省民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万元,全省382个民族村与全省同步实现“消薄”目标。

  促团结共发展,“浙”里有你更精彩

  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生活着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打造“民族团结一家亲”“融书苑”“我们的节日”等一批服务品牌,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少数民族群众组建了红石榴志愿者队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乌是浙江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源地最广的县级市,当地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打造共荣共美大家园。在全国率先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近3年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浙江省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62万余名。为了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浙江省立足基层社区,探索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四微”建设,目前已在基层社区建立800多个“四微”载体,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等模式,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创新推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米娜工作室”。负责人是学院专职辅导员、维吾尔族教师米娜瓦尔·艾力。15年前,她考入宁波大学,毕业后留在宁波,目前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米娜工作室”全力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帮扶过的学生中已有近200人回到新疆,还有10余人留在宁波发展。“我不单单是为学生服务,还是为整个社会、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人才。”米娜瓦尔·艾力自豪地说。

  这样的工作室,浙江还有不少。近年来,浙江省在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设立工作室,开展教育引导、情感联络等工作。海宁市“五朵金花工作室”、宁波市鄞州区“老潘少数民族工作室”、绍兴市柯桥区“阿凡提工作室”等一批品牌工作室,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当地。2019年4月,来自基层一线、职业各不相同的13名少数民族同胞,被评为第一批来浙少数民族“和谐融入之星”。

  “民族团结一家亲,龙游是我第二个家乡。”龙游县一家拉面店老板、回族小伙儿高成龙说。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他接连多天为抗疫一线的执勤民警们送上热气腾腾的拉面和盖浇饭。

  广大来浙少数民族同胞积极行动,携手抗击疫情。面对抗疫初期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浙江润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藏族企业家秦旺仁增,一边联系购买医疗物资,一边改造生产线转产口罩。他和妻子还慷慨解囊,向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

  做好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浙江很早就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每年筹集对口支援财政资金超过50亿元,实施项目超过400个。目前,浙江结对帮扶新疆、西藏、青海等8个省区的100个县(市、区)。

  多年来,一批批援派干部人才从诗画江南奔赴雪域高原、天山脚下,协作交流持续开展,劳务合作深入推进,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浙江力量。

  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义务支教。他受邀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后,学校不仅培养出数百名大学生,还培育出一支优秀骨干教师队伍。支教期间,陈立群翻山越岭、走寨访户,足迹遍布台江所有苗寨。

  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是全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内地西藏初中学校之一。今年4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途中交叉感染风险,绍兴市柯桥区包机赴西藏,将60名学子接回学校复学。

  作为全国最早承担内高班、中职班办学任务的省之一,浙江多年来已为对口援助地区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2.6万余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7000余名留浙在校民族班学生得到悉心照料。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浙江还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助力脱贫攻坚。湖州市以安吉白茶为抓手开展跨省扶贫,“扶贫苗”化身“致富茶”,助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的贫困群众奔小康。

  肩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新使命,之江大地上,各族儿女肩并着肩,正在共创美好未来。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