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短视频、创作新题材,95后“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   小面团捏出新面孔
来源:人民日报 魏 薇 发布日期:2020-08-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核心阅读

  25岁的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他说:“我要用年轻人勇往直前的精神,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41号一间工作室里,2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正坐在直播镜头前,专注于手掌大小的面塑制作,手法精巧细腻,方寸之间别有洞天。古老和青春,传统与新潮,在这个房间里和谐交融。

  “而我所最爱的,还是一小组一小组的旧北京街头小景……”作家冰心曾在《“面人郎”访问记》中夸赞“面人郎”郎绍安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郎绍安是郎佳子彧的爷爷,郎佳子彧则是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直播、短视频、跨界合作……作为一名95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利用新潮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古老的艺术。

  从传承到传播

  用短视频呈现传统文化

  “面人的起源早在汉代就有记载,人们节日时把剩余的面做成有观赏性的面人,并赋予它特殊的意义。”谈起面塑的历史,郎佳子彧如数家珍。

  在家人的影响下,郎佳子彧从小就接触面塑。2008年6月,“面人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年13岁的郎佳子彧兴奋极了。16岁时,他被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18岁转为正式会员。如今他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是一名研究生。

  3/4的面粉和上1/4的江米面,烫熟,上锅蒸,再调上颜色和蜂蜜,揉搓起来……不管多忙,郎佳子彧每周都至少做一次面塑,提前用180目的筛子把面粉筛得极为细腻,保留传统的仪式感。

  通过短视频,郎佳子彧收获了不少粉丝。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手艺人,同时借助自媒体传播面塑艺术。

  掌握了娴熟的塑造技艺,题材、造型、配色等工艺程式了然于心,顷刻间就能将面团变成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作品即告完成。短视频平台上,郎佳子彧一条教人们如何捏哪吒的视频获得了超过13万点赞,不少网友评论:“谢谢你守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把面塑变成网红,不容易”……

  郎佳子彧说,录制短视频,就是希望通过大众熟悉的方式,让传统面塑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如果能让100个人知道它,10个人喜欢它,其中一个人擅长它,这份技艺就有希望流传下去。”

  老手艺新题材

  让更多人了解非遗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捏面人不是一项热门的职业选择。郎佳子彧的父亲曾说,不一定要把捏面人当作职业,只要把手艺传下去就好。但他觉得,既然自己是非遗传承人,就要把职业、责任、爱好融合起来,一直坚守下去。

  郎佳子彧也在思考,如何在发展创新和坚持传统之间寻找平衡点?

  近年来,一些手艺人尝试改善面塑材料,在面中加入一些胶粉。“我曾经想过,面这种材料的特性是不是限制了创作,如果用泥或者其他材料会不会更好?”但他觉得有些传统不能轻易改变,“这项技艺之所以叫面人,就是因为它的造型、黏性和张力都靠面来完成。”

  手艺虽然是传统的,题材却在不断创新。入驻社交平台,录制短视频,在电影、节日、时尚品中寻找创作灵感……郎佳子彧一直在创新,让传统手艺的发展速度跟上时代。他说,“以前,手艺人大多塑造孙悟空、关羽等经典形象的面人;现在,动漫人物、流行元素等面人作品更能引起共鸣。”

  他觉得,我国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众对很多项目还缺乏了解。

  “如今,与非遗相关的文创产业有所发展,但人们对传统艺术、美术工艺品的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需要一段很长的路,我们这代人需要继续努力。”郎佳子彧说。

  今年,郎佳子彧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进一步传承并发扬面塑文化。他说:“我要用年轻人勇往直前的精神,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创作中思考

  做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在郎佳子彧看来,面塑创作已成为他认知社会、思考问题的载体,好作品的标准,就是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的精髓。

  “面塑作品具有记录功能,很多以前的生活景象已经不复存在,面人技艺却将这些历史印迹生动形象地保留了下来。”郎佳子彧曾模仿过爷爷郎绍安的经典作品《玉米·蝈蝈》,栩栩如生的蝈蝈腿、以假乱真的玉米穗,观众都很喜欢。但他觉得,要做出有自己所处时代特色的作品。

  2019年,郎佳子彧创作了作品《变脸》。他说,雕塑的两大性质是瞬时性和永固性,只能记录一个瞬间,而且永远无法再改变。《变脸》这件作品记录的则是在变脸那一瞬间的动态时刻。疫情防控期间,他创作了面塑作品,向钟南山院士以及所有医务人员致敬。

  在他看来,技艺就像打印机,打印技术没变,但创作者想要输出的东西变了。即使是相同的形象,每个时代想要表达的精神不同,在面人的展现上也有差别。他说,“几十年甚至百年后大家看到我们的面人,也能看到那段岁月的痕迹。小面人上承载的不光是闪耀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貌。”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