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以前的热拉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在走亲访友、生产生活时都不太方便。如今,热拉村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完成了村组道路建设,实现了全村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结合这两年的情况,我觉得村民的变化主要有四点:一是务工的机会和选择更多了。愿意在县城短期务工,或者去一二线城市长期就业的都有。二是创业的机遇更多了。从先进的农业生产地区传播过来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以及生产资料,支撑了高山养殖凤尾鸡和大规模养殖黑水中蜂等产业的发展。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更多。从外地过来的亲戚、朋友和游客,与村民开展沟通、交流,甚至合作变得更多了,大家思想上更加开明。四是观念的转变。主要集中体现在青壮年想出去走走、看看、闯一闯的意愿非常强,也有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完成学业之后回乡与乡亲们一同创业。
2018年,村内返乡大学生牵头成立冰山小丫头食品有限公司,统一对外销售村内的特色农产品,如牦牛肉、藏香猪肉、黑水中蜂蜜等。2019年,小丫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10人,非贫困户就业20人。这些都有效提振了村民们通过劳动致富的信心。
村内还先后成立了牦牛健康养殖基地、藏香猪散养基地、高山凤尾鸡养殖合作社等。这些都是交通改善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的典型案例。
在和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交往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各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在村工作期间,我经常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中学会了很多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我和当地干部一起,经常去村民家里搞卫生、做农活,帮助卖蔬菜等。总的感触是,群众的感情永远是最朴素和最真挚的,当你全心全意对他好之后,他一定会对你掏心掏肺,配合你的工作。
2017年,我们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计划开辟一片5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作为公共区域,其中涉及一个贫困户家的柴火堆放,他堆放在房前,我们希望把它挪到屋后去。这个贫困户不太理解,而他的普通话不好,我的藏语也不太好,所以我们交流起来存在着一定难度。我和当地干部认为,一次交流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终还是做通了这个贫困户的工作。随后,我们清理了院坝,种上了花草,摆放了板凳,群众农忙之余可以在这里进行短暂的休息。有一天,我到村里开展工作,在院坝里碰到这位贫困户,他正好在里面休息,见到我非常高兴,指着桌椅板凳竖起大拇指,一直说“巴适、巴适”。
两年的驻村工作,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不是障碍,真诚最重要,当你真诚地为他人考虑的时候,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回应。
在热拉村挂职两年多时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热拉村虽然村不大,总共108户、303人,但平时邻里之间、家庭内部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这些矛盾牵扯了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不少工作精力,同时也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工作进度。
针对这个问题,我和村干部一起向专家请教,最终决定在村内进行“六和”文化建设。“六和”就是家庭和、夫妻和、婆媳和、邻里和、村组和、干群和。“六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每一步都有实实在在的工作。比如,家庭和,就评比一些把家庭搞得好、家风比较好的,请全村所有人去参观,去学习他们的好做法。夫妻和,就选择一些金婚的模范夫妻,邀请他们向年轻的夫妻传授夫妻和谐相处的经验。
通过一系列类似措施,热拉村最终形成了争先创优、劳动致富的好风气。两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村里的风气为之一振,整村人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块使。热拉村先后获得黑水县民族团结示范进步村和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的荣誉,这些都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综合处干部)
(本期稿件为作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本报记者安宁宁、实习生陈朔整理。)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