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屋到民宿房 贵州海雀村的“第五代房”
来源:新华社 李凡 发布日期:2020-10-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44岁的苗族村民王永刚种了一辈子地。今年开始,他在家当上了民宿老板。

    “我得每天按村里要求,把房间打扫干净,备好日用品,迎接来住宿的客人。有时我们还要参加接待培训。”王永刚说。

    王永刚家住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20世纪80年代,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海雀村贫穷落后。“那时候大家吃不饱、穿不好,住的也多是杈杈房、茅草屋,一到刮风下雨时,全家都特别痛苦。”王永刚回忆。

    为了撕掉“贫穷”标签,海雀村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这让村民在守好山林的同时,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

    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的推动,海雀村修起了通村公路、串户路,中药材、特种苹果等产业也红火起来——2016年,海雀村整体脱贫。

    “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这是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的想法。2019年,赫章县支持海雀村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成立旅游公司,建设党性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管理形式,带动海雀村发展旅游业。

    7公里的景观路、培训食堂、教室等陆续完善……今年5月,海雀村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开放,第一批培训班迎来60名学员,村民们经营的民宿也正式开张。

    “一个月20天都有生意,每个床位50元一天,一个月起码三四千元收入,旅游公司还能分红。”王永刚是海雀村发展民宿旅游的受益者之一。

    从住茅草屋到盖瓦房、建平房、修小洋楼,在海雀村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许多村民像王永刚一样,居住条件经过了“四代”变迁。去年,王永刚自掏腰包2万多元添置家具,旅游公司则帮助他家粉刷墙壁、修缮卫生间、配置饮水机等,将他家改造成拥有10个床位的民宿房。此外,他自己还做些民族手工艺品卖给游客增加收入。

    “农村的房子,本来只供自家住,可经过这次更新换代,还‘升值’了,这算是我家的‘第五代房’了。”王永刚说。

    享受到“第五代房”红利的还有彝族村民罗招文家。“当年穷得响叮当,吃不上饭,5毛钱的读书费都给不起。”现在,他将土地投入发展特种苹果产业,村里还帮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除此之外,他将楼房用于开办民宿,共有8个床位,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记者走进罗招文家,看到房梁上挂满腊肉,屋里整洁干净。“以前住老房子,所有家当凑起来就值百元左右。现在有了新房子,再加上家里养的牛和猪,全部加起来价值百万元左右,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罗招文说。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