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着力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水平,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红色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扶贫产业小散弱、转移就业不稳定、搬迁群众发展难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群众齐心奔小康。
产业扶贫 为脱贫攻坚筑牢坚实基础
“同样是种茶,日子却大不相同了。”这是梁河县大厂乡回龙寨村民小组组长尹必刚的感慨。现在“回龙茶”的名声越来越响,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
回龙寨通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进一步打造和挖掘“回龙茶”品牌价值。成立回龙寨茶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通过“组织引领、党员带头、茶农紧跟”的方式,从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到成品等传统制作工艺,逐一强化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组织茶农参加各地展会,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拓展销售渠道上做足了功课;通过茶园改造,大大提高了全村茶园的产量和质量,亩产干茶从原来的76公斤提升到现在90多公斤;连续举办了6届回龙茶春茶开采节、云南-梁河首届万亩茶园自行车越野活动等,使“回龙茶”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村种植茶园1700亩,可采面积1060亩,每年通过茶叶创收200余万元,人均4000余元,茶叶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近年来,德宏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发展蚕桑、咖啡、坚果、肉牛、烟草、茶叶等10个重点产业,实现31311户125147人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产业覆盖率达100%。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德宏州灵活采取项目支持、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截至目前,全州实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的企业22个,合作社68个,绑定贫困户7752户30158人;全州带动农户发展产业、与农户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1182家,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1311户125147人,占有产业发展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00%。
就业扶贫 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和致富,是梁河县芒东镇芒东村里掌一组村民范朝根和他儿子范小过的梦想。
“住着茅草房,生活没余粮。当初儿子上学要交60元学杂费,我一干完农活就到镇上卖玉米粑粑,卖到开学还是没凑齐60元,最后还要靠老师先垫付。”讲起过去的生活,范朝根的妻子孔自珍红了眼眶。
2009年,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范朝根与同乡一起远赴山东务工,家中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2016年,靠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范朝根用积蓄建起了新房,还租了3亩田地种植烤烟,基本摆脱了贫困。2015年,儿子和儿媳妇接过范朝根外出务工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致富梦想而努力。
近年来,在芒东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里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指引、指导”作用,通过提升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助力村民换穷业、拔穷根。全村848人有276人外出务工,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傣寨。
德宏州坚持把“就业脱贫一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脱贫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六个一批”抓好转移就业,实现贫困群众有序就业、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目前,全州贫困劳动力87060人,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48939人,转移就业率56.21%。
易地扶贫搬迁 让群众安居乐业奔小康
梁河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抓手,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通过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基层组织、创新治理模式、扶持就业创业等一系列举措,为推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梁河县遮岛镇聚缘村集中搬迁点总投资约9000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4幢226套,安置全县9个乡镇易地搬迁群众190户768人,5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全县各个乡镇。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遮岛镇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为抓手,在管理、服务、就业三个方面持续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工作。
指导建立党支部班子,让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和“领头人”;组建管理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确保搬迁群众的事有人管、有人办;组建共青团、妇联、老协等群团组织,积极引导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小区发展和管理服务。同时通过开展评选最美家庭、文明住户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乡风文明。
聚缘村还建立了一个扶贫车间,通过“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方式,让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原来在地里干活,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正在忙着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余祖顺说。
此外,通过公开、公平竞标的方式,搬迁点现经营着3家超市,不但解决了小区居民日常消费问题,也妥善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增收问题,同时还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目前,梁河县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的方式在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共20个,选派党建指导员38名,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21个、社会组织27个、互助组织9个,逐步构建起了“支部引领、管理委员会决策、村(居)民小组长(楼长)执行、群团组织参与”的立体式管理机制,确保了每一个搬迁点“有人管理、有人办事”。
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德宏州积极鼓励就业扶贫农民合作社、就业扶贫返乡创业组织和本地企业,利用乡镇、村集体空闲场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州建设认定就业扶贫车间26个,吸纳2544名劳动力就业。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