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的“红寺堡答卷”
来源: 丁建成 发布日期:2020-11-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年来,红寺堡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重点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情,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交出了一份精准脱贫的“红寺堡答卷”。

  紧扣持续增收核心,“两业”开启致富路

  始终把产业和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牢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理念,发展“3+X”高效节水产业(葡萄、枸杞、养殖业三大主导产业和黄花菜、牧草等多个特色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从单纯种植到种植养殖、深加工融合发展,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困境。如今,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增收致富产业,脱贫出列村全部都有产业支撑。

  二是种好铁杆庄稼,推动稳定就业。坚持外输内培相结合,积极挖掘本土就业岗位,同福建、江西、青海等地建立“订单式”劳务合作关系。建成产业园和创业孵化园,在村里建设服饰加工、冷链包装等“扶贫车间”“扶贫作坊”。201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劳务收入4.4亿元。

  三是农民成为股民,坐享资产红利。从土地改革入手,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托管、畜禽托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让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目前,累计流转土地6万多亩,每年为6万人提供土地流转收入2610万元。黄花菜、枸杞、葡萄采收期,有近10万群众季节性务工创收,使更多群众变成产业工人。

  永葆创业奋斗底色,志智双扶拔穷根

  通过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精神上激励、观念上塑造,不断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一是永葆创业精神,激发群众脱贫志气。引导群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激励措施,让致富带头人尝到甜头,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常态化开展“感党恩、话脱贫、话发展”教育宣讲,营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浓厚氛围。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教育扶贫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学生因贫辍学。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及补助标准,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红寺堡区还设立了宁夏首个教育扶贫基金,整合燕宝基金、雨露计划等基金,给予贫困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常态性资助。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增强群众致富本领。建立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年、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家政服务、中式烹饪、装机挖掘等职业技能培训。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人居升级焕新颜

  对标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标准,坚持以城带乡,整乡整村整组推进,实施填平补齐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大安居保障力度,群众住房迭代升级。自2009年启动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以来,解决了10944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投入16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3880户棚户区搬进了质量可靠、宽敞明亮的新房和安全住房,实现存量危房“清零”。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7家,构建起“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村卫生室”的“1+4”医联体,贫困患者90%的疾病在县域内解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融入融合促和谐

  始终把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移民融合作为基础工作,从调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入手,积极探索易地移民社会融入的好路子。

  一是培育移民文化,增进移民情感认同。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成“四馆一中心”和10 个乡村文化实训基地,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乡村戏台、文体器材等成为64个行政村的“标配”。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打造特色文化大院26家,培育文化领军人才300 余人。

  二是推行“55124”模式,发挥移民自治作用。把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作为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代表推选、民主议事、监督落实”三个关键环节,探索创新并形成了“55124”村级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移民的主人翁作用,走出了一条“还权于民、民主决策、取信于民、化解矛盾、促进融入”的村民自治新路子。

  (作者系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委书记)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