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很短,但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发展历程上,却留下历史性印记——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基础设施改善最快、发展质量效益最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这“五个最”,将迪庆经济社会发展推向繁荣,也将高原蜕变大剧推向高潮。
“牢牢守住高原净土,太难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容易!”“环境变得更美了,不简单!”……采访中,回顾过去的这一年,各族干部群众分外感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迪庆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一手抓“富口袋”,一手抓“富脑袋”,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精彩答卷。
美满 民族团结家家亲
12月21日,冬至。午后的一抹暖阳,众人纷纷走出家门。在香格里拉市城区的坛城广场,退休在家的拉姆吃过午饭,带着孙子到广场上玩耍。
拉姆的儿子是藏族,儿媳是汉族,公婆是纳西族。“我这辈子,最高兴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很舒心。”看着在一旁玩耍的孙子,拉姆眼里闪烁着满满的幸福。“尊重、理解、包容”三个简单的词语就是她的幸福密码。
迪庆州40多万人,有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回族等26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地区,迪庆州始终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鲜明主线去思考、去研究、去谋划,“三个突出”勾勒出和谐稳定的迪庆密码。
——突出教育引领、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深入开展“一日一播报”,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全方位发展巨大成就深化感恩教育,干部群众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坚定。深入开展“一日一说法”,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迪庆基础不断夯实。深入开展“一周一访谈”,让发展是长治久安物质基础的思想共识不断巩固,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惜稳定、反渗透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紧紧抓住寺院管理这个维护稳定的“牛鼻子”,依法管理藏传佛教寺院,深入开展“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四条标准”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培训引领僧尼,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保持宗教和顺、依法有序的社会局面。
——突出创建工作,牢牢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迪庆州深刻把握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亲如一家的思想,落实落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持续巩固“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双百工程”以及“民族团结一家亲”“五月赛马节”“民族团结进步月”等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全面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主旋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持续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过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意识,推动全州各族群众拥护核心、永跟党走。
团结是宝,稳定是基。如今,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能力在迪庆明显增强,全州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迪庆州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10个必须”的要求,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推动迪庆持续、长期、全面稳定,努力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始终维护和彰显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形象和影响力。
历经艰难险阻,成绩来之不易,这是迪庆州委、州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结果,是迪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战的结果。回顾“十三五”,迪庆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取得新进展,既巩固了迪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又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体现迪庆作为和贡献。
美好 小康生活人人过
“今天的迪庆高原,贫困群众一步跨千年,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繁荣景象。”今年6月,迪庆州委、州政府向人们发出邀请,到迪庆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沧桑巨变,亲身体验香格里拉之美。
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省海拔最高、氧气最稀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的地方。2015年末,迪庆州贫困人口741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95%,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93%,“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54%,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迪庆州委、州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作为践行中央治藏方略的具体行动,以最高的政治站位、最强的政治担当、最铁的政治纪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5年来,贫困人口数量动态清零。迪庆州纳入贫困人口管理的人数从2015年的7万多人下降到2020年的动态清零,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4.95%下降为零。2018年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在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维西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至此,迪庆实现整州脱贫。
5年来,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2019年,迪庆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其中,生产经营性收入占34.57%,工资性收入占47.54%。2015年以来,迪庆州生态护林员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万余人,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了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5年来,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迪庆把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作为强化“造血功能”的抓手,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着力发展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依托贫困村自然资源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有发展条件,积极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1至2项增收产业,545家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5年来,贫困地区补上短板,发展明显加快。紧扣“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迪庆州累计完成CD级危房改造6.4万户,危房改造实现清零,贫困群众告别“风吹扫地,月亮点灯”的木楞房、杈杈房,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和“三区三州”教育建设项目,落实教育惠民政策,采用集中办学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中小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面达标……水、电、路、卫生室、幼儿园、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
回望“十三五”,迪庆州始终立足发展稳定实际,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实现脱贫攻坚与党建“双推双促”;强化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实现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双推双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环保“双推双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现脱贫攻坚与感恩教育“双推双促”。通过对比过往今夕发生的变化,“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迪庆各族群众深刻感受到:“要过好今生的幸福生活。”
美丽 金山银山户户享
蓝天、碧水、净土。
这里的“颜值”更亮丽,“气质”更迷人。这里是全球生物保护的热点地区,被誉为天然动植物王国、天然高山花园、生物资源的基因库……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迪庆的宝贵财富。
同时,迪庆又是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的任务很重,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7.29%,占比最高的德钦县达到了76.87%。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迪庆成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三五”期间,迪庆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寨建设,全面扎实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方式和途径,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目前,迪庆州公众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位。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迪庆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在这一特殊时期,迪庆州委、州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始终如一保持清醒的头脑,算大账、算长远账,从全局计为子孙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香格里拉的蓝天碧水,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迪庆农牧民带来巨大的收益,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5年来,仅仅是松茸和虫草两项,每年平均给农牧民带来6.19亿元的收入。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也助推了迪庆州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农牧民就业、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普达措国家公园实施生态反哺机制,带动当地村民每年可增加1500万元的收入;全州聘请了1.6万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可获得8000元至1万元的收入,这些都是迪庆积极探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5年来,迪庆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蓝天、青山、绿水、净土四大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9月,迪庆州委书记、全州总河长、硕多岗河州级河长王以志到硕多岗河巡河时指出,全州“四级”河长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决策部署,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作为、担当尽责,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见效,从“有名”向“有实”转变,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美景。
迪庆州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营造林17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73.9%提高到2020年的76.6%。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 全州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走在迪庆高原,一个鲜明主题贯穿其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编辑:王珍)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