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的“新生”与“蜕变”
来源:新华网 高健钧、张超群 发布日期:2021-01-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这是2020年11月7日拍摄的九寨沟火花海。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位于川西北的九寨沟近日冷风萧瑟,但寒冷天气挡不住游客一睹九寨初冬美景。

  3年前,九寨沟刚刚遭遇一场7级地震,共造成21659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0.43亿元。被誉为“人间仙境”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寨沟景区遭到严重破坏。2017年11月,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110多亿元、200多个项目……如今,九寨沟生机再现,民生、旅游等产业也提档升级。

  因为地震,藏族姑娘娥么嫚工作的酒店刚开业被迫停业。她家在漳扎镇经营了快20年的客栈,也因旅游业停摆关闭,此后很长时间,漳扎镇陷入沉寂。

  

  这是2017年九寨沟遭遇地震后的火花海景点(2017年8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重建规划出台后,各类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随着当地道路、房屋、供水、污水、弱强电管网等维修和重建项目的完工,九寨沟旅游业逐步复苏。

  记者行走在九寨沟景区外新整修的川九路上,看到鳞次栉比的农家乐、餐厅、酒吧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今年9月,酒店重开业,我也从外地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工作。”娥么嫚说。

  景区内,游人对七彩斑斓的火花海啧啧称奇。他们很难想到,火花海在地震中一度消失。

  

  这是2017年九寨沟遭遇地震后的诺日朗瀑布景点(2017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发

 

  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肖维阳对记者描述了火花海决堤后惨不忍睹的场景:“偌大的海子顷刻不见踪影,变成一条河道,钙华丘裸露在空气中。”而且,诺日朗瀑布等知名景观当时也岌岌可危。

  保护千万年形成的钙华体成为震后生态恢复的难题。此后,国内外著名专家联合制定了以糯米灰浆、震损钙华和崩塌落石等为主要原料的新技术修复方案。“就地取材,最大程度保持了自然本色。”成都理工大学一位科研人员说。

  “除了修复,保护也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肖维阳说。如今,钙华体堤坝上,安装了不同的监测设备,各类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这是11月7日拍摄的九寨沟诺日朗瀑布。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三年来,九寨沟地灾隐患点上还安装了400多台自动化监测设备,形成了“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的地灾监测网络体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尹国栋介绍,在建的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也充满科技含量,包括智慧管理中心、遗产景观及生态保护国家级综合观测站等。

  对于10岁的祁雪瑞来说,进入灾后新建的九寨沟小学,上学变成了特别有趣的事。迈入校门,人脸识别为她在线报到;到了班门口,点击智慧校园电子班牌,就看到当天课程安排;通过大屏幕、摄像头,和其他城市的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宽敞的图书室和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让深山的藏族孩子们充满新奇。

  “新建的九寨沟小学配有大量信息设备,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外交流示范窗口。”九寨沟小学校长赵国富说。

  九寨沟县重建办副主任吴剑介绍,九寨沟重建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新建了14所学校、7个医疗卫生项目、1个垃圾分类处理厂等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实现了提升。”

  四川九寨鲁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规划了商业娱乐体验中心、高端度假酒店集群等,为游客提供品质一流的度假体验产品,将推动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

  明年漳扎镇将建成的九寨沟县第一家商业电影院最让娥么嫚期待:“终于能在家乡看大片了。”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