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贫困群众增收成绩单
来源:经济日报 乔金亮 发布日期:2021-01-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实际增长3.8%。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等七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从大别山区到西南边陲,从武陵山区到秦岭深处,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个个特色产业拔节生长。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显著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群众日子越过越舒心。

 

  基本生活不再愁

  第一批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很多以往到过贫困村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沿途山路颠簸,村里小路坑坑洼洼,贫困户房子破破烂烂,一些贫困群众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这几年再去,道路平坦通畅,新房子一片连着一片,群众吃穿不成问题,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川省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过去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种养业、引导群众外出打工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普遍实现了就业,没有劳动能力的也都享受了社保兜底,实现了不愁吃穿。

  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好消息,汇聚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表示,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扶贫方式。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在改变乡村产业发展理念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产业扶贫拔穷根

  “我们通过吸纳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业联创等形式将贫困户联结在产业链上,调动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实现增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江西省芦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学红说,贫困户可以在产业扶贫基地务工,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租金,还能以土地入股产业基地享受股权收益。县里还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联合创业创收。2020年,全县有2500户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户均增收5000余元,有600户贫困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户均增收1万余元。

  “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致富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类似芦溪县这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面貌改观的地区已经较为普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认为,总体看,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截至2020年底,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全国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中。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点。如今,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

 

  攻坚克难促增收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贫困群众增收带来较大困难。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解决扶贫农牧产品滞销问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在诸多举措下,截至2020年10月底,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73万人,已超2019年全年。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谢晖说,全省培育形成了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168.53万户。2015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70元;2019年增加到1077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前三季度达7606元,同比增长8.1%。

  从全国看,2015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92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10.74%,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416元增加到9808元、年均增长30.2%。2020年,增收态势得到延续,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七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0.2个至1.7个百分点。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增收成绩单。

  随着贫困人口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农户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通过产业扶贫,不仅形成了一系列产业联农带贫的有效模式,也激发了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这些都将在今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