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丝绸之路”时代的东西交流
来源:《学习时报》 张连银 冯玉婷 发布日期:2021-01-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玉石之路

  史前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已存在经济文化交流。考古发现、神话传说为认识史前时期东西交流提供了依据。

  大约15万年以前,欧洲出现了一种较先进的被称为“莫斯特工业”的石器技术模式。在西亚和中国西北的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先后发现了大量带有莫斯特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址,根据遗址中的打片技术和常见的石器类型分析,彼此的工业共存过,这是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之间就有可能存在交流的证据。

  新石器时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考古资料表明,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与北亚、南西伯利亚等地的细石器文化属于同一系统。良渚文化中出现的大量玉石主要来自新疆昆仑山。其后,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将西部玉矿资源区逐渐向西拓展到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形成史前西部玉文化发展的高峰,并生成一条从帕米尔高原绵延数千公里的玉石之路的路网。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也借由玉石之路得以展开。西玉东输,提供了商周秦汉用玉资源。

  彩陶之路

  欧亚大陆早期东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欧亚草原文化在输入东亚地区的同时,东亚地区的诸多文化也随之向西传播。

  在乌拉尔地区墓葬中曾经出土少量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00—前1300年的白玉环,根据用玉传统最早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境内这一事实推断,这些白玉环极有可能是来自齐家文化或者是北方地区同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经甘、青一带西传,影响到新疆哈密等地的彩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仰韶文化的西传也是早期中国文化的西传。

  早期以彩陶为主的文化自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以小麦、大麦为代表的西方农业文化也顺着“彩陶之路”反向渗透。新疆古墓沟和小河两处墓地中的小麦籽粒、新疆五堡古墓中的大麦籽粒及穗壳、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中发现的小麦籽粒、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中的大麦和燕麦,表明源于西亚的小麦和大麦种植技术很有可能通过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并沿天山南北两侧绿洲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六畜”中的牛、羊、马最早出现于西亚、中亚等地,大致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羊在中国成为家畜。动物考古学家根据出现时间、传播过程、体型、基因特征判断,绵羊最早在西亚地区被驯化并传入中国。而马的来源可能与欧洲草原西部文化交流有关,经欧洲草原西部、中亚草原传入内地。

  青铜之路

  国内最早的铜器出现于仰韶文化,其后在龙山文化中发现了数量较为有限的残铜片、铜刀等铜器。在甘肃的齐家文化及四坝文化中均出土了数量可观、种类多样、制作工艺复杂的青铜器。学者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来分析,新疆地区的青铜器与黄河流域的青铜器差异较大,更多的与中亚西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存在联系。公元前2000年左右,境外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发源于阿尔泰山地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以今新疆地区为纽带,经河西走廊,在欧亚之间形成了一条青铜之路。在这条青铜之路上,中西之间的青铜文化进行了双向的传播,但多以自西向东为主。青铜文化在自西向东的传播中,经天山北路地区,以“四坝—齐家文化”为据点,北向内蒙古、朱开沟逐渐影响;南向关中挺进。东传的早期青铜文化与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碰撞、融汇,中国青铜文化越过了原始红铜锻造阶段,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吸收,创造性地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技术,夏商周的青铜冶炼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造出了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向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东欧草原逐渐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同阿巴舍沃和安德罗诺沃等考古文化进行了交流。

  前“丝绸之路”

  早期东西方交流在神话传说、古史中亦有反映。从早期黄帝西巡,到尧舜时期的“渠搜氏来宾”“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再至古史中记载的商代与西北各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及周穆王西征至昆仑等众多事件,文字虽简约,有些传说甚至模糊不清,但亦曲折地反映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原先分布在中国北方的戎人和部分大夏人西迁。在秦国逐渐崛起并最后建立统一王朝的进程中,打通了与河西走廊的交通,居住在河西走廊西部的戎狄各族继续西迁,从而与当时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活动相联系。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古代中国的蚕桑丝织技术、丝绸等向西传播,通过西域流入中亚、欧洲地区。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与欧洲之间就有贸易通道往来,中国丝绸就已传到了欧洲。在此通道上,除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西传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也随着游牧民族的流动而传入中原地区。现今在我国新疆、华北、长江流域发掘的兵器、马具、动物纹饰、鹿石、祭器以及最早出现在西亚、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均揭示了这一时期东西交往的事实。

  秦统一六国之后,虽没有同西方直接交流,但秦代的丝织品通过私人贩运传至西北戎人部落,再通过中亚、西亚贩运至当时的地中海诸国。秦国大商人乌氏倮间接从事东西方丝绸贸易,获利颇丰。此外,在秦咸阳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宫殿壁画中有葡萄的图像,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的葡萄已是西域特产,侧面反映了当时秦与西方的交往联系。

  秦汉以前,族群的迁徙和流动已然频繁。“丝绸之路”沿线各族人民就已经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干道,参与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所谓的“玉石之路”“彩陶之路”“青铜之路”。这种早期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互动与交流,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