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绽放在大山脚下
来源: 严赋憬 蓝翔 发布日期:2021-01-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很好,接着走!一步一步,不能跳哦……”阳光洒进康复训练室,实习教师邓海莲正和学生马洪文一起练习走路。她牵着孩子的手,不断鼓劲,耐心陪着他在康复器材上一点点向前进。

  虽然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短短一米半的距离显得如此漫长,马洪文还是成功抵达终点。他是一名脑瘫儿童,曾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几个月的训练后,马洪文已可以借助器材慢慢行走。

  61名儿童就读于这所特殊的学校,他们中有聋哑人、脑瘫儿童,也有自闭症和唐氏综合征小孩。在外人眼里“可怜”“奇怪”的他们,正在这里享受着美好的校园时光。

  “这是一份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校长何惠兴向记者谈及特殊教育的难处。教师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大耐心,才能和孩子们心贴心地交流。不像其他普通孩子,每一名特殊孩子想要有一点点收获,都要师生齐心协力。可每当看到孩子们取得任何微小的进步,每一名教师都深感骄傲。这是一所爱与希望浇灌的学校。

  在2017年之前,大通县只有一个挂靠在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教班。何惠兴校长总结挂靠在职校的弊端:“一是重视不够,二是经费不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要求,30万人口以上、残疾少年儿童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2017年,大通县特殊教育学校独立出来,2018年投资2581万元立项新建,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几年时间,一座崭新的特校在大通县老爷山脚下拔地而起:办学规模80人,总占地面积为15570平方米,建筑面积5721平方米。

  面积扩大不是唯一的变化,硬件设备和教学方式同样得到改善。学校配有钢琴、图书和康复器材以配合教学。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基础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康复训练、工艺美术、剪纸、书法、家政等特色课程,并且根据不同残疾类型进行小组教学,以帮助学生习得生活技能,更好融入社会。

  在心理健康教室,教师杨文兰让聋哑班的孩子每人选择六个玩具放在自己的沙盘上。她用手语夹杂着话语同每一位孩子交流,耐心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选择理由。“你看,那个小男孩选择了好多医生的小人玩具,因为他深爱的太爷爷最近去世了。”杨老师说道。通过特色课程,老师们尝试走进学生的心里,为他们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从事特教工作20多年的校长何惠兴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天早晨进校后,她会和每一个学生打打招呼,握握手,叫一叫他们的名字。这是她与孩子们建立友谊的小方法。

  “这些孩子慢慢就跟我熟了,他们很信任我,也会对我有亲昵举动。”何惠兴说,“孩子们的信任给我很多希望,让我很温暖,同时压力也很大。”

  教育改写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未来,学校还将向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头延伸,开设针对培智的职业高中班,帮助他们走向生活,让每一位特殊孩子的笑容绽放在大山脚下。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