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牧场和湖泊,天山牧民追寻着春天的气息
来源:新华网 尚升 张曼 发布日期:2021-02-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冬日傍晚,革木西·贾合甫推着满车饲草,给后院暖圈的羊群加餐。一阵嘈杂的抢食声,惊得鸽群逃散,盘旋在院落上空。

  革木西是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村的定居牧民,放下牧鞭,离开牧场后,他成了村里颇有名气的“金沙子”经纪人。

  海子沿村毗邻的“海子”即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湖中储存着丰富的芒硝和盐田,夏季散发出刺鼻气味,连在岸边啃食青草的牛羊都退避三舍。

  

冬日的巴里坤湖。新华社记者 尚升 摄

  后来,澄清的湖面下藏着的秘密被发现了,湖里盛产的卤虫卵孵化后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绝佳饲料,因酷似黄沙,被称作“金沙子”。湖畔的农牧民也开始下湖捕捞。

  但捞“金沙子”未必能赚“大钱”。起初,在崇山峻岭间如履平地的马背民族只能“望湖兴叹”,无工具无技术,驶不了船,只拿着小网兜在湖沿淘捞。

  经年的捕捞后,牧民个个都变身成老道渔民。然而,捕捞量上来了,收入却不一定跟着上,面对收购商,散户毫无议价权。

  革木西头脑灵活,未在湖面驻足太久,很快上岸成为首批“金沙子”经纪人。

  

革木西在展示如何辨别“金沙子”成色。新华社记者 张曼 摄

  经纪人是门技术活。捻起“金沙子”,凭手感便能分辨成色,革木西难掩得意,“就是凭这双手,我供出了家里三个大学生。”

  卤虫卵休捕期间,他也没闲着,而是当上了当地牧民的“促销员”,一年就能出手2000只羊。靠着自己的双手,革木西垒砌出了幸福的生活图景。

  

革木西和妻子的合影。新华社记者 张曼 摄

  日子过得称心,他曾想让子女回乡,接过自己的事业,但眼下,情况却有些变化,村里不少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拥抱更为现代的都市生活。

  跨过了牧场和湖泊,他也能理解,“娃娃们想去哪,我都支持。”

  地处天山脚下,巴里坤的春天来得稍晚一些。落日余晖中,盘旋在屋顶的鸽子迎风飞翔,仿佛在搜寻春的气息。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