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 —— 湖北省民族文化发展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政道 发布日期:2021-02-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湖北省宣恩县墨达楼非遗文创基地,游客在观看西兰卡普。王俊摄

  近年来,笔者多次走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市,以及宜昌市五峰、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通过了解这些地区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历史和发展现状,笔者欣喜地发现湖北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独特性和创新性特征,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与时俱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历史文物保存较好

  民间文化特色显著

  湖北省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这里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土家、苗等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和民间文化资源。

  位于恩施州咸丰县的唐崖土司城遗址,是14世纪至18世纪唐崖覃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辟“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功能格局清晰,遗迹保存完整,对研究土家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谓是一座“土家族露天博物馆”。

  恩施州宣恩县彭家寨的土家族吊脚楼群,拥有200多年历史且保存完好。彭家寨目前居住着50多户近300人,古老的石板路和原生态的土家人生活,让寨子散发着迷人的韵味。

  恩施州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李盖五宅院”等组成,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如今,这里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大水井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经历多次改扩建,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

  恩施州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唯一的蒙古族村,这里保留着传统民俗活动“托把灯会”。每至节日,寨子里的男男女女结伴而行,百人举灯沿山路蜿蜒而下,场面壮观。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目前湖北省民族地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民居得到有效保护。

  非遗文化丰富多彩

  工匠精神传承不息

  湖北省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丰富多样,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2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共计600余项。

  恩施州恩施市太阳河乡的石工号子包含“撬石号子”“抬石号子”“滑石号子”等,属劳动号子的一种。每每劳作时,“抬石号子”在梭布垭石林中回荡,反映出土家族群众团结协作的精神。

  恩施市三岔镇傩戏唱腔丰富,将人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长阳南曲则以抒情见长,文辞高雅,声韵合辙,方言行腔,加花润色丰富,地方特色浓郁,颇受当地人追捧。

  一面大锣,一个大鼓,2人敲锣击鼓,数十人围站在场坝中,以劳作、祭祀、爱情为表现题材,顺拐、屈膝、闪动、下蹲,以身体的摆动带动手臂的甩动,这就是土家族摆手舞。来凤县摆手舞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每个村庄的男女老少皆会跳摆手舞,30人的摆手舞团队可以就地凑齐,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

  建始县长梁镇的丝弦锣鼓表演气势恢宏,吹拉弹击间,原生态的豪迈热情,村民们的喜乐悲欢,扑面而来。目前建始县境内有丝弦锣鼓演出队100多个,艺人近2000人,每年演出在3500场左右。

  在湖北省民族地区,非遗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非遗传承人用敬业精神表达着对民族文化的敬重。恩施市洞下槽村灯戏传承人孟永香老人虽已年过七旬,依然坚持教授前来学艺的年轻人;利川市“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反复琢磨动作,精益求精;利川市坝漆技艺传承人涂朝清35年来每天都与坝漆打交道,从割漆熬漆、调漆刷漆到水磨推光,他手里漆出来的家具精致细腻,制作的工艺品更是令人爱不释手;来凤县西兰卡普民间收集人唐洪祥,为了传承西兰卡普技艺,多年来免费提供织机,免费教授学员,并牵头成立“西兰卡普博物馆”,自费从民间收集了8000多幅西兰卡普作品……

  文旅融合大有市场

  保护性开发正当时

  近年来,恩施州、宜昌市的职能部门积极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内涵,重点打造景区景点,创新旅游开发,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恩施女儿城,一条集民俗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土家文化旅游商业街,日常上演土家女儿会、摆手舞、傩戏、“肉连响”等民族文化精品节目,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长阳卓尔文化旅游公司推出“长阳礼物”旅游文创平台项目,并借力土家族图腾符号成功孵化“利巴”“西兰”IP形象,带来一股长阳文创IP热潮。

  湖北民族大学与田若兰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制出第四代西兰卡普编织机,使西兰卡普实现机械化自动生产,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同时,校企合作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拓展新空间。

  抬眼观望,湖北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促进全省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