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馍馍致富记
来源:新华社 李宁 发布日期:2021-02-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隆冬时节,寒意正浓,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西宁市最低气温突破零下15摄氏度。而在马兰芳做馍馍的厨房里却温暖如春,一笼笼冒着热气的馍馍新鲜出锅。

  “阿娘,今天订单有150份,我们几点开始做呀?”“阿娘,你帮我看看馍馍的造型对不对?”……面积不大的厨房里,询问声接连不断。

  “一个一个来,大家都有份。”马兰芳一边捏着面团,一边回答问题。不一会儿,一个手掌大小、玫瑰样式的馍馍在她手中制作完成,在红色红曲、绿色香豆等调料装饰下栩栩如生。

  马兰芳是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的回族居民。早年间,她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嫁到西宁市,随着年岁增长,按照民族传统习俗被叫作“阿娘”。

  今年60岁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小做到大的花卷馍馍能成为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爱老幸福食堂内,阿娘马兰芳将捏好的馍馍放置在蒸笼上(2020年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宁 摄

  “前几年家里穷,老伴身体也不好,生活难得很。”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马兰芳叹了口气。“幸好遇到陈书记,是她用馍馍帮我们谋到了好日子。”

  马兰芳口中的陈书记叫陈凤莲,是慈幼社区党支部书记。“阿娘做的馍馍好吃也好看,不能只让街坊邻居吃到,还要卖出去,带动阿娘们走上致富路。”陈凤莲说。

  回族传统习俗有制作“百家宴”的传统——逢年过节,住在同一小区的居民自备材料,做出拿手好菜一同分享。“参加了几次百家宴,我发现小区里的阿娘们做饭都很可口,卖相也很不错,想着帮她们一把。”陈凤莲说:“特别是阿娘们做的馍馍,样式多样,口感软糯,味道更是顶呱呱。”

  2017年5月,慈幼社区微信群正式上线“阿娘的馍馍”订购服务,一经推出就成为周边居民朋友圈中的“网红食品”。“最多时,一天我们卖出了180多盒馍馍,按每盒售价15元算,一天的销售额有2000多元。除去用料成本,我们八个阿娘每人一天能挣100多元,去市场买菜也能多挑几个种类了。”马兰芳擦了擦脸上的面粉笑着说。

  除了为各位阿娘带来收入,馍馍还为慈幼社区及周边的老年人解决了吃饭难题。2018年12月,得益于阿娘们色香俱全的厨艺,爱老幸福食堂落地慈幼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高标准的厨房设施、健康安全的原材料和健全的供餐制度为社区老人的日常用餐提供了保障。

  阿娘们也有了新身份——食堂“大厨”,承担起爱老幸福食堂午晚餐的制作工作。“考虑到饮食习惯、营养配比等问题,食堂提供两菜一汤或各类面食,荤素搭配,营养丰富,遇到节假日还会给大家包饺子。”陈凤莲说。

  “下一步,我们将安排四位厨艺最好的阿娘担任坊主,通过在她们家中设立馍馍作坊培养更多人参与进来,让阿娘们足不出户就能制作、售卖馍馍,也让暖胃又暖心的馍馍真正带动社区百姓走向富裕。”陈凤莲说。(完)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