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盛开在蔬菜大棚里的“民族团结之花”
来源:新华网 薛文献、格桑朗杰 发布日期:2021-03-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位于西藏东部的林芝市,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等35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区。近年来,林芝市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来抓,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绘就和谐林芝的大美画卷。

     

  【实践故事】

  初春时节,阳光和煦,站在山坡上远眺甲日卡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座座温室大棚如一枚枚晶莹的宝石镶嵌在雅鲁藏布江畔。

      走进大棚,便是一股热气,记者的眼镜瞬间沾满雾气。一位中年男子摘下一个即将上市的青椒,向几位村民传授蔬菜种植的“诀窍”。

陈千(左四)和甲日卡村村民及温室大棚种植户在大棚前合影(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种地就像生孩子,孩子不是越多越好,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种菜也一样,你们过去是靠数量取胜,现在要靠技术,既要提高单产,还要保证质量、营养和口感,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说话的是陈千,蔬菜基地的技术总监。他诙谐的比喻,让几位阿佳(大姐)忍俊不禁。

      陈千来自湖北,土家族,在西藏种菜已经20多年了。

      “基地租用了甲日卡村的280亩地,有温室大棚95座,种植西葫芦、大白菜、黄瓜、青椒、西红柿等20多种蔬菜,年产量335万斤,年产值达900万元,主要销往林芝、拉萨、日喀则等地。”陈千说。

      陈千出生于1971年,从湖北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当地工作,后来离职到各地创业。2000年,他只身来到西藏,先后在日喀则、林芝等地种菜,并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特派员,经常外出教授技术,帮助农牧民群众学习种植大棚蔬菜。

      2014年,机遇来了。林芝市实施万亩蔬菜大棚建设工程,种菜经验丰富、熟悉当地气候、与各族群众能打成一片的陈千牵头成立了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和一家公司,先后建起6个蔬菜基地,发挥了提升蔬菜产量稳菜价、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综合效益。

陈千(前)和种植户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我们村有51户254人,其中的40户村民能拿到土地流转的费用,而且农闲时还可以到这里打工,不仅赚到了钱,还学到了技术。”甲日卡村党支部书记多多说,村里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超过35万元,打工收入有30多万元。去年底,甲日卡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9万元。

      从大棚里走出来的村民提嘉告诉记者:“陈老板来洽谈土地流转建基地的时候,我们还有些担心。现在我们都从这里受益,大家打心眼里感谢他。”

      提嘉说,她家流转了6亩地,过去种青稞、小麦、玉米,每亩地的收入也就五六百元,“现在每亩地的租金是1350元,我还差不多在这里干两个月,打工收入有7000多元”。

      7年来,在各个蔬菜基地里,许多藏族群众来打零工学技术。有的基地还曾来过苗族、彝族、傣族的兄弟姐妹。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合作共事,和谐相处,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

      “民族团结嘛,我觉得就是大家在一起交往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秉持这样的理念,陈千把蔬菜基地建成了一个个“民族家庭”,“没有西藏各族群众的帮助和包容,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踏实。”

      在种菜的同时,陈千也收获了美满家庭——2006年,他和来自昌都的藏族姑娘洛松卓玛喜结连理。生活中,陈千和洛松卓玛互相扶持,互相理解,日子越过越好。他们在林芝市里买了房,大儿子洛松江措已经上初一了,二儿子洛桑次仁在读一年级,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陈千(右三)和甲日卡村村民商讨大棚种植技术(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林芝市所有6958户2389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先后脱贫摘帽。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676元、18966元。

 

      【案例点评】

  陈千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菜农,但他热爱西藏,扎根西藏,尊重藏族群众,尽己所能帮助各民族兄弟姐妹发展致富,在种菜、卖菜的同时,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为“民族团结之花”施肥浇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完)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