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让青海乡村按下“美颜键”
来源:新华网 王臻 发布日期:2021-03-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易地搬迁安新家。 孙长斌 摄

  

  李世民两口子坐在明亮温暖的客厅与记者拉家常。 王臻 摄

  

  杏儿藏族乡协拉村群众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资料图片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 栾雨嘉 摄

  自2018年青海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从厕所革命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农村生活污水的解决到村容村貌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村庄牧区展现出青山绿水的底色和美丽宜居的特色,实现村净户亮、山青水绿、建管有效、卫生健康的优美景象。去年,我省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面朝黄土背朝天”,高原的乡村留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漫天的黄沙和泥泞的道路,是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和吃穿住行不方便的生活状况,对于生活在农牧区的人们来说,住在城市就是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每年省委1号文件都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全面部署。特别是自2018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我省通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以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生态短板进一补齐。经第三方评估和省级审核验收,全省45个县(市、区、行委)全部通过验收,青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去年年底如期收官。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青海高原的乡村,干净通畅的硬化路,按照规定回收的垃圾,整环境、建厕所、美村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年里,青海高原的乡村“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原貌,开启了加速的乡村“美颜键”。

  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均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达到91.7%

  1月21日,走进我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虽然冬天“删除”了乡村斑斓的色彩,但干净的道路、整齐的农舍,整个小村庄呈现出一派娴静舒适的景象。

  一大早,村里的保洁队已经开始忙活了。在零下摄氏十几度的气温中,保洁员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说笑着清运村庄里的垃圾。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这份工作对赵金花来说十分重要,她说:“前几年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而且在外面奔波,身体也吃不消。自从村里成立保洁队,我回来做了一名保洁员,不仅有机会在家门口上班,还能让自己生活的地方变干净变好看,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为了破解村庄中乱倒垃圾问题,平安区依托村民公约实施门前“三包”,每户门前放置垃圾箱,定时、定点、分类倾倒垃圾。目前平安区已经基本建立了“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我们将环境卫生整治写入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约束。通过村‘两委’统一管理、合理安排,老年协会24名老人主动参与到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中,通过‘以老带少’的方式,带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家家户户比清洁的良好氛围,真正让‘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蔚然成风。”平安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刘国全介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平安区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8个乡镇所有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保洁、全处理。

  “垃圾围村”是农村曾经的真实困局,在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改善的当下,除了对村民意识的提高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先进的设备也是环境整治的重要助力。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小区,垃圾中转站的一台地埋式水平压缩设备正在做投运前的最后调试。负责人徐伟才告诉记者,这台设备可以将垃圾压缩成块,节约空间,可容纳8吨垃圾,是传统垃圾斗容量的6倍,真正实现了垃圾减量化处理。目前,这样的垃圾中转站在贵德县已建成36座。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在部分县探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达到91.7%。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195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我省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烧煤变烧气,旱厕变水厕,生活污水由“提桶外倒”变为“自动排污”,燃气炉灶取代了大锅灶台,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你看,按一下这个就能打开……”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村民李世民正在叮嘱老伴儿使用天然气取暖设备的操作事项。2017年,在村里的统一安排下,李世民在自家的6个屋子里都安装上了暖气片,依靠天然气来取暖。

  屋外寒气袭人,屋内却温暖如春,阳光透过李世民家铝合金的大框玻璃照在白色的地砖上,明亮又温馨,桌子上的绿植茂盛生长,为冬天增添了一抹生机。还有厨房里随用随开的自来水、厕所里干净的冲水厕所,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李世民老两口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

  告别了原先烧炉子的烟熏火燎,李世民高兴地和我们讲起了这两年家里的变化。“以前烧的是炉子,灰尘特别大,烧炉子只热一片地方,其他地方都不暖和。有了暖气之后,房子里到处都暖和,而且以前我们住在山上的时候吃水不方便,也没有下水道,现在这么一弄,既干净又卫生。”

  2017年,条岭村全村实施了“送气接污”工程,天然气、生活污水和卫生水厕改造率达到100%,使原有的烧煤变烧气,旱厕变水厕,生活污水由“提桶外倒”变为“自动排污”,燃气炉灶取代了大锅灶台,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以前上厕所,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飕飕。现在改成了水厕,不仅干净,蚊虫也少了。”这是现下我省许多农村的现状,污水的全面处理让最令人头疼的厕所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许多村民家中抽水马桶和淋浴配置一应俱全。也正因如此,不少城里人羡慕起如今生活方便、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的乡村生活来。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的改造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三年来,全省改造卫生户厕20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22.5%,达到54.4%。其中,6个一类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9%,8个二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5%,31个三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为37.9%,一、二类县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三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普遍提高。同时,全省累计完成45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效治理率达到11%,超额完成10%的目标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高。

  环境的改变最直接的受惠人就是住在那里的村民,让更多的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有参与感,乡村既增“颜值”又添“气质”

  不似从前颠簸飞尘的乡间小路,我们现在眼里的农村已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路边是新修建的花圃和种满绿植的林荫道;也不似从前简陋的土房房,现在的农村是二层小洋楼,是整齐排列的亮堂庄廓,也是各具特色的乡间小屋;更不似从前破旧无人的篮球场,现在是村民活动的大广场,是有着人工花园里的乘凉亭……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美景图正一一在我们眼前呈现。

  环境的改变最直接的受惠人就是住在那里的村民,因此,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发挥好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1月22日,海南州贵德县河阴镇张家沟村村两委班子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环境卫生评比,从村民个人家中的卫生清洁到各家环境责任的“门前三包”,都会纳入评比范围,评比的结果将会记录到村民手中的“荣誉存折”上。

  张家沟村村民张志平就是其中一员。他说,“凡是七十以上的打5分,九十以上的打10分,我去年的分数已经作了统计,有四个月都是九十以上,加上其他八个月的,总共80分可以兑换80块钱的东西。我们现在都不比谁家条件好了,都比谁家更干净、卫生打扫得最勤快。生活环境好了,大家心情也好了,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贵德县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丁玉成对村庄的环境变化很是感慨。“以后村里的庄廓、巷子、道路旁边全是土,下雨之后就变成了污水和烂泥,老百姓把垃圾随便扔到路旁,污染极其严重。自从人居环境改变了以后,各方面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精气神也跟着提高了。”

  让更多的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具有参与感,村民们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乡村既增“颜值”又添“气质”。以“三清一改治六乱”为重点,我省积极鼓励村民自治,主动参与家园建设,2019年分阶段开展了春节、春季、夏季和秋冬战役,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2万吨,清理村内水塘823口,清除村残垣断壁2.67万处,通过动员调动群众广泛参与,村庄脏乱差现象明显好转,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群山环抱、曲径通幽……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如今青海高原上的乡村面貌已非往日的模样,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干净整洁,而且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