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丨四位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眼中的“人间奇迹”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3-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民族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来自民族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畅谈各地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与辉煌成就,共同感受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编者

 

本期嘉宾

陆永耀 壮族,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民宗委副主任

马宗保 回族,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师范学院院长

马乙四夫 撒拉族,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

罗应和 苗族,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
 

  主持人:李翠、牛锐、郭家翔(中国民族报记者)

 


 

众志成城,

打赢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问:经过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您所在的地方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罗应和:我的老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摆金镇斗底村岩脚组,那里石漠化非常严重,曾是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之一。村里很难找到一块平整的土地,祖祖辈辈就在石头缝里种苞谷。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家生活和出行都极为不便,买点油盐都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是村民们共同的梦想。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贵州考察, 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实施了全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搬迁,涉及192万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在2016年和来自58个村寨的4600多位村民一起搬到了县城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民社区,住进了楼房。社区有学校、超市、医院,附近还办起了扶贫车间,方便大家就近就业,我的妻子就在社区制衣车间上班。大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每天精神抖擞,自信多了。

  如今,我们社区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一幅老屋和新家的对比照片。短短几年,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变,是有目共睹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搬出了穷山沟,过上了好日子。

  马乙四夫:我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那里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大部分地区地处浅山区,自然灾害多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增收渠道单一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循化县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帮扶等一系列扶贫项目和富民举措,为各族群众铺开了一条宽广的脱贫致富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来到我们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对青海发展“拉面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表示肯定,要求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大家亲帮亲、邻帮邻、能人带大伙,越来越多的乡亲勇敢地走出山村,进入城市。目前,循化县年输出劳动力4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7500多家拉面馆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年实现“拉面经济”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大家都说,发展“拉面经济”让乡亲们换了脑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挣了票子、有了孩子,实现了“五子登科”。2018年,我们县实现脱贫摘帽,也标志着撒拉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都说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都感恩这个伟大时代。

  陆永耀: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4个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中,有88个贫困县,其中27个为深度贫困县。按照国家统计标准,2012年底云南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6.4%。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任务,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如今,云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各族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马宗保: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北部是引黄灌溉区,素有“塞上江南”美誉;中部是干旱带,土地贫瘠,风大沙多;南部山区沟壑纵横,资源禀赋不足,可以说是“苦瘠甲天下”。摆脱贫困,是宁夏尤其是南部西海固地区千百年来的难解之题。1997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间,牵头负责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第一次走进宁夏。此后20多年间,习近平同志四赴宁夏,重点都是扶贫。

  宁夏始终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精准施策、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性转变、从苦甲天下到全面小康的根本性转变、从贫困样本到典型示范的根本性转变。各族干部群众干劲十足,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在脱贫实践中探索形成了“闽宁协作”“盐池模式”“蔡川经验”“互联网+城乡供水”等减贫经验,在全国推广。2019年,宁夏列入第一批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成为国际减贫中国方案的宁夏样板。2020年10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宁夏召开,宁夏移民搬迁经验向全国推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和衷共济,

  在实践中汇聚磅礴伟力

问:在脱贫攻坚的接续奋斗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陆永耀: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人民战争,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云南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各族人民的深情牵挂。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地处横断山区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2013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识别时,贫困发生率高达56.24%,可谓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怒江的父老乡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切接见怒江州干部群众代表,两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怒江州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怒江历史上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出山通途美丽公路建成通车,近10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转变为产业工人……贫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许多搬迁安置点的墙体上,都写着“幸福感恩总书记,幸福不忘共产党”字样,这是云南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写照。

  罗应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部队时参加过1998年抗击特大洪水灾害,退伍后回到家乡,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伟大斗争。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了人民甘当孺子牛。

  我们村里刚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时候,有些老人顾虑比较多,担心适应不了新环境,担心失去土地、没有收入来源,担心身后安葬问题。我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把各种政策讲清楚。大家吃了“定心丸”,很快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家。

  搬迁以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问题。首先得抓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脱贫就有保障,有多人就业就能发展致富。为此,社区开办了电工、厨师、美容美发等各类培训班,还成立了移民后续劳务服务公司,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现在社区人均年收入超过1.48万元。社区党支部还开办了“新时代讲习所”“移民夜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搬迁群众的政治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改善,我心里觉得很踏实。在社区里,无论走到哪家门口,有人招呼我去家里坐坐、喝口水,我就觉得很幸福,这是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前不久,我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感到无比光荣!

  马宗保:扶贫必扶智。宁夏师范学院作为西部地区一所师范院校,始终坚守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的前沿阵地。

  建校46年来,一代代宁师人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的西海固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建设者。过去,我们学校有两个70%:一个是我们的学生约有70%来自贫困家庭,如今,这个70%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另一个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约有70%左右成为人民教师,担负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荣职责,如今,这个70%将更加优秀卓越。

  2018年以来,学校选派34名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科技扶贫指导员团队赴中宁县20个深度贫困村、西吉县18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团队成员帮扶村子找准脱贫产业,强化技术培训,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养殖合作社,扩大产业规模。2020年11月,团队帮扶的3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宁夏师范学院科技扶贫指导员团队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争先奖”。

 

赓续传承,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

问: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在您所在地方有怎样的表现?您认为应当如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马乙四夫:脱贫攻坚精神在我们村突出体现在对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在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战士来到我们村。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与撒拉族群众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这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987年,循化县委、县政府把我们村的名字从“赞布呼村”改为“红光上村”,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前些年,我们全体村民怀着感恩的心,自筹资金,建设了西路红军民间纪念馆,立志把红军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红光上村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历史,也是循化民族团结的缩影。这些年,我们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十进”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各族群众的心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孩子们朗朗上口的诗歌中,红红的国旗在寺院里高高飘起来,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4年,我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9年,循化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

  陆永耀: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云南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生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中央支持、全国支援。8年来,中央部委倾力支持,中央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中央定点扶贫云南的53家单位选派924名精兵强将赴滇“作战”。兄弟省市真情帮扶,上海市、广东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投入大量帮扶资金,援建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完善劳务协作机制,还跨山海、聚真情,选派了837名干部、3680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云南建设。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企业集团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助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比如,普洱市地处边境,少数民族人口占61%,自古就有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当地各族群众结成了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傣语称作“宾弄赛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普洱市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实行“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抓党建促脱贫的新路子,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马宗保:作为高校,我们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一方面,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努力造就爱党爱国、扎根西部、服务家乡的时代新人。

  宁夏师范学院所在的六盘山地区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红色传统一脉相承,家国情怀一条主线,务实教学一以贯之,服务基层一心一意”的办学特质。“十四五”时期,学校将致力于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我们将以脱贫攻坚精神为动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说,我们要把巩固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三全育人”,在青年大学生中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披坚执锐,

  新时代勇立新功

问: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您所在地方或单位将如何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您认为应当如何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马宗保: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始终认为,教育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着基础性作用。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几十年来,西部地区师范类院校培养了大量各族人民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教师,撑起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蓝天”,在促进人人享有受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转变,教育的治本作用更加凸显。作为西部地区师范类院校,宁夏师范学院将继续扎根宁夏南部山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办学传统和“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理念,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乙四夫: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倍加感恩、无比珍惜。现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我们一定齐心协力,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罗应和: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带领大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陆永耀: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突出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省情特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生态美、村民富的问题。为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而凝聚共识,贡献力量。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