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之路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杨涛 发布日期:2021-03-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2周年。为全面深入总结西藏脱贫攻坚经验、文化保护经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有关减贫和文化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西藏脱贫攻坚实践,结合各自调查研究成果,特别是西藏在精准脱贫中注重发展教育、保护生态、发展文化的成功做法,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本报在此摘登部分专家学者发言。

  在西藏,推进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融合很有必要。一方面,西藏自然条件和气候特殊,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平均气温低于5摄氏度,高山峡谷多,这些因素显著增加了西藏发展的难度,引发了贫困问题。2015年底,西藏贫困发生率为25.32%,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收入低于1500元。另一方面,西藏极具生态价值,但又生态脆弱、气候敏感。西藏是亚洲水塔,是许多国内河流和国际河流的发源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西藏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地质形成晚、日照强烈、植被恢复难,对全球气候变暖非常敏感,其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保护,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致力于将青藏高原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促进收入增长、提升健康水平为主要路径,采取了如下做法: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从点到面,不断拓宽生态补偿范围。2008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保护森林,2010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补偿保护草场,随后补偿范围扩大到湿地、野生动物等,当前已开始实施生态综合补偿。中央政府为西藏提供了大量财政支持,仅2019年,西藏用于草原、森林、湿地、野生动物肇事等领域的生态补偿合计就达45.25亿元。

  增加生态就业岗位。不断扩大覆盖面,从最初的森林保护员和草原管理员,扩展到公路养护员、水管员、沙化员、保洁员、环境监督员等。生态就业岗位的数量从2016年以来保持在65万左右,岗位收入逐渐提高到每年3500元。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潜力大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全域旅游和家庭旅馆,成为贫困家庭增收的重要产业依托。

  稳妥实施生态搬迁。藏北一些地区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对此,西藏实施了极高海拔搬迁和风湿病患者家庭搬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藏东南地质灾害开始加剧,为保护农牧民生命安全,西藏实施了近距离的易地搬迁。

  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活能源替代,消除能源贫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护植被。2010年国家投入155亿元在西藏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其中近60亿元专门用于薪柴替代,如用分布式太阳能、小水电、煤气等替代薪柴、牛粪、草皮等。2016年国家投资74亿元实施阿里电网联网工程,推进国家主电网向农牧区延伸,农牧民家庭电力可达性、可靠性显著提高。2017年开始,西藏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公共厕所和家庭厕所条件显著改善,优化了人居环境。

  总之,西藏高寒的自然与气候因素,造就了西藏重大的全球生态价值及其敏感脆弱性,同时也导致贫困的多发和脱贫的高成本。因此,西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分配矛盾。但是,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西藏找到了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成功摆脱了这些约束,实现了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融合,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