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阿佤人民再唱时代新歌
来源: 文静 发布日期:2021-04-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记忆:

阿佤人民唱新歌:从阿佤山人心中流淌出的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佤族人民跟着共产党开创新生活的喜悦心情,唱出了佤族人民阔步奔向社会主义的豪迈心声。

    《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一首来自佤族人民生活的歌曲。时间追溯到1961年8月,解放军某部通讯班来了一位18岁的昆明小伙子,他叫杨正仁。那时,他和战友白天架设电话线,晚上就住在佤族老乡家。3年间,他几乎跑遍了佤山的大小村寨,一有机会,就与能歌善舞的佤族兄弟交流。他耳闻目睹了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迈向新生活的佤族人民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1964年,杨正仁偶然听到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佤族民歌《白鹇鸟》,当即决定以此为蓝本,写一首表现阿佤人热爱新生活、感恩共产党的歌曲。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工作,晚间写歌,在吟唱中反复修改歌词和曲谱。歌曲出来后,得到阿佤人的喜爱,他们边唱边跳,称之为“咱阿佤人的歌”。

    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演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电波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阿佤山,阿佤人民爱唱新歌。2002年,西盟县将《阿佤人民唱新歌》确定为西盟县歌。新时代,随着佤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道路越走越宽阔,熟悉的旋律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在广场上休息。 胡超摄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送别的时刻,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唱起熟悉的歌儿,簇拥着总书记走到寨口,依依不舍。

  村民们所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诞生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1949年前,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这里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佤族群众以部落为单位,依山而居,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彼时,贫穷和落后就是这里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带领佤族人民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50年末、1951年初,参加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的各族各界代表,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方式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表达“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决心。当时,在会上举行剽牛仪式的,就是佤族头人拉勐。从此,拉勐带领着佤族同胞一心一德跟着共产党走。

  1965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半个多世纪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西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佤族人民真正迈入了新时代。

  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安居房,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种植养殖基地,一个个干劲十足的群众身影……如今,走进西盟县的村村寨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产业遍地开花、生活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

  “以前我住过茅草房、木板房,天晴时到处是灰,下雨时又到处是泥。”西盟县勐卡镇班哲村86岁老党员岩考说。2018年,他们全家住进了安居房。平日里,岩考喜欢坐在宽敞的家门口晒太阳,看着眼前的入户路,他总会笑眯眯地说,“这水泥路,干净、好看!”

  古寨焕新颜,村貌一改天地宽。如今,在焕然一新的村寨里,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已回家开起了民宿,或成为合作社的领头人,还有老一辈村民在自家开的小商店里售卖手工艺品,并能熟练地使用电子支付结账。产业兴旺,已然成为西盟一道激励人心的风景线。

  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后,西盟县探索实施了“产业项目全覆盖、龙头带动全覆盖、利益联结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的“四个全覆盖”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上,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构建起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蜂蜜、咖啡等为特色产业的“5+X”产业发展体系,闯出了产业平稳发展、群众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以前村子里没有什么产业,仅仅只是种植一点水稻和橡胶,现在有了无筋豆产业,我家3亩地可以换季耕种,不让土地和人闲下来,豆子也不愁销路。”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二组村民娜英高兴地说。西盟县冬春蔬菜产业的开发,让一直以传统产业橡胶、茶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娜英,一年四季都有了丰收的产业项目。

  政策帮扶是起点,自己实干才有长久的幸福。从田间地头到吃上旅游饭,佤山各族儿女用艰苦付出和不懈努力,解决了一道道发展难题,发展的路子越拓越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19年4月,西盟县宣布脱贫摘帽。同年10月,西盟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如果说西盟县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次千年跨越的话,那么实现整县脱贫、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从“阿佤人民唱新歌”到“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西盟县又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一个承诺,一场硬仗,一首新歌。回首脱贫历程,民族团结是永恒不变的基石,党群一心是脱贫的最大秘诀,引领和支撑着西盟的发展。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西盟县创造性地在村民小组中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探索出了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新路子,把扶贫对象转化为扶贫力量,使贫困户成为脱贫的主力军,激发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力量。在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帮助下,全县涌现出了很多致富典型,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司莫拉佤族村的村名“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500多年来,当地佤族群众同汉、白、傣等各族群众和谐共处、辛勤劳作、生生不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司莫拉村干群一条心,创立“三员三长制”,推选群众当矛盾纠纷调解员、安全生产监管员、乡风文明宣传员和路长、巷长、院长,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干群一起商量着办。

  摆脱贫困的佤族群众,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恩。位于司莫拉村广场上的两个亭子,分别被称为“感恩亭”和“思源亭”,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

  “一声鼓响春常在,风调雨顺新时代;二声鼓响百花开,国泰民安新时代;三声鼓响都是爱,四海升平新时代。” 今天,过上好日子的佤族群众创作了歌曲《三声鼓响》,讴歌新生活、祝福新时代。

  歌声不绝,奋斗不息。今天的佤族村寨是美丽的村寨、更是幸福的家园。阿佤山各族儿女正以“拉勐精神”为引领,上下齐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清泉长流、鼓声不绝,让幸福的村寨更加幸福。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